扫一扫  加微信
三个“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2022-08-31 16:46: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郑琼洁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自2018年起公布《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100条》以来,南京从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建设项目审批、跨境贸易水电气网络报装、产权保护、金融服务等10大方面提出了改革举措。今年2月7日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南京市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市委主要领导更是明确提出南京要“努力迈入全球营商环境一流城市行列”的建设目标。

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对标“国际一流”的标准、“高效运行”的市场以及“系统集成”的改革,南京需要以三个“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形成动态适配创新协同格局,以更大力度的“放”激活市场环境

近年来,南京在市场秩序营造上投入颇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19-2021年在全市范围发放的问卷调查显示,三年来分别有68.58%、73.43%、75.57%的企业家对市场秩序满意度打分在8分及以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议南京推动形成动态适配的创新协同格局,以更大力度的“放”激活市场环境。

持续优化企业融资环境。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产业导向、成长性好、创新性强的企业,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创新贷款产品;针对疫情等特殊时期,加紧制定有关融资和财税优惠等政策,降低民营企业融资压力。

聚焦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不断优化服务机制,推动各类创新主体融合协同创新。针对招工用工难问题,充分利用数字政府优势,加快搭建民营企业人才引进、用工信息云平台,健全人才服务信息库,协助企业精准引进高端人才、高技术人才等各类紧缺人才,在子女入学、人才住房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逐步形成关键技术骨干和核心管理人员向民营企业集聚的机制。

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布局科技创新平台,支持民营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汇聚创新资源;积极利用税收等政策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科技创新资源平台,建立健全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机制,加快民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充分发挥链主企业领航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核心技术攻关,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增强民营企业的“补链”和“强链”能力。支持产业链企业开展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提升。

建设多元联动法治保障共同体,以更公正的“管”完善法治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一个地方发展环境好不好,一个直观的标准就是办事不“找关系”,靠法治。近年来,南京不断加强法治环境的营造,“南京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被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命名为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上述问卷调查显示,民营企业对南京法治环境满意度连续三年持续稳步上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议南京建设多元联动的法治保障共同体,以更公正的“管”完善法治环境。

建立多元参与工作格局。营商环境治理能力提升,需要政治、经济、社会、司法等多个制度体系的完善以及相关部门间的协作联动。相关部门在制定涉企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政策间的互补衔接,各区、各级部门加强信息共享,优化政策发布的数量和频率,避免政策重叠与交叉。借鉴上海市成立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咨询会,构建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调动学界、业界力量共同参与营商环境建设。

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争取国家知识产权支持,推动国家知识产权事务在南京“一网通办”,推行专利快速预审服务、建立专利实施调查制度、建立履行调解协议后处罚适当减免等。加强社会诚信和司法体系建设,加大对失信被执行人的曝光和联合惩戒力度,加大对守信企业家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和司法环境,促进民营企业有法可依;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持续完善司法执行环境,提高审判执行质效,建立企业产权纠纷多元化解体系,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推进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坚持“人性化服务与严格执法”相结合原则,实施行政指导等柔性措施,借鉴上海、深圳等做法,设置合理的“纠错期”和“过渡期”,实施“首错免罚”“轻微免罚”“减免处罚”等措施,全面推行人性化执法,营造安商、护商、暖商的执法环境。加强商会调解,聚焦民营企业的民商事纠纷,建议建立由企业家、商会人员、法律顾问、行业专家、律师、工会代表以及其他社会人士等组成的联席调解制度,提高民商事纠纷化解效率;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加强“互联网+”调解机制建设,整合调解资源,构建相互贯通、资源共享、安全可靠的矛盾纠纷化解信息系统,努力探索开展在线解决纠纷模式。

建立高效优质政务服务体系,以更加精准的“服”优化政务环境

上述问卷调查显示,南京民营企业家对于政务服务的总体满意度逐步提升。“硬件”是基础,“软件”更需及时跟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议南京建立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体系,以更加精准的“服”优化政务环境。

继续加强诚信政府建设。针对涉企政策不落地、兑现难以及不作为等问题,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弥补制度漏洞。建议在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中纳入“政府履约情况”指标,邀请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多方机构开展专项监督,强化各级政府部门守信践诺。

推进政府服务理念转变。建立营商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加强政府、市场与多元化主体间的联动协作,促进政务服务与监管执法的高效运行;健全监督评价工作机制,重点对涉企政策落实、窗口运行及政策宣传培训等情况开展督查督办。持续开展明察暗访,对懒政怠政、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民营企业办事效率的反面典型予以通报。探索建立以提高民营企业满意度为导向、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深度参与的双向评价机制,加强政企互动沟通,实现优化营商环境政务服务工作适时反馈,倒逼政府职能部门作风转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持续提高政府政务效率。依托市(区)政府门户网站、各类政务新媒体等平台加大涉企政策的宣传和解读,避免出现“抽屉政策”现象;借鉴苏州“政策大脑”模式,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推动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建立全市民营企业“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办事诉求与政策文件之间的高效智能化匹配,提高企业办事效率。持续提升“宁企通”惠企综合服务平台的政策集成和兑现能力。开展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市场主体除名制度,健全重整企业重生保障机制。

(作者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