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老彪产经视线】这次经济结构调整是L型?V型?还是U型?
2016-04-28 17:16:00  来源:交汇点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改革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在成贤智库论坛上,刘志彪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思路、任务进行了详细讲解。他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为总体思路,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任务。要更好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

  第一、目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调整主要是结构性矛盾。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问题既有周期性矛盾,也有结构性矛盾,但主要是结构性矛盾,以供给侧为主攻方向推进结构性改革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结构性问题成为中央的主要判断,这个大家也是知道的,一个讲的是结构性问题,第二个讲的是体制性问题,第三个讲的是素质性问题。那么既然三个问题从供给侧发力,毫无疑问政策取向就是这样。中国现在经济问题从短期看,是周期问题。但从中长期看是结构问题。

  第二、供给侧改革与过去的结构调整存在区别。 

  供给侧结构改革跟过去讲的结构调整有两个重要的比较大的区别。首先就是结构调整它可能用的办法更多的是计划的手段和行政的调整,它不一定是改革的办法。第二就是结构调整,其实这个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有,它更多的是一个跟计划经济体制相关的概念,结构调整主要讲的是调整产业结构。而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事实上从供给侧发力,更多的是用改革的方法去做。改革的方法,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讲的非常清楚,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跟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两个相结合。所以这个供给侧结构改革更多的要用市场的方法,所以跟过去讲的结构调整有区别。

 

  第三、这次经济结构调整是L型的?V型的?还是U型的? 

  中国这次的经济调整,供给性结构改革它会使得经济呈L型变化。也就是说从高位跌下来以后,要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当中,进行震荡,至于说什么时候,这个L型的“L”这个一横什么时候向上,还没出来。所谓V型调整就是,譬如说我们炒股票的人都知道,它一下跌下来,然后到尾盘的时候收上去,叫V型调整,也叫深V调整。很多人喜欢这个深V调整,就是因为它可以在底部拆到筹码然后上去。这个V型一般的是反弹。所谓的U型调整事实上就是高位下来调整很短时间然后很快就上去。我们判断这次经济结构调整是L型的依据是:一个就是中国的需求大部分是在加入WTO的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形成的,有出口导向的这样一个政策使中国形成巨大的生产能力,这个生产能力占世界很高的份额,譬如说光伏产业,整个中国占世界的70%,我们江苏大概也占到百分之七八十,占整个中国的七八十,所以整个江苏占世界一半的光伏产量。因为基本上都是出口,所以可以看得出来,在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这个产业形成了,这一下子不是调整得了的;第二个,就是在国内以往追求GDP、追求产能的这样一个体制底下,我们形成了一个这样巨大的产能;第三个,就是中国从2000年之后,整个经济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以小汽车、家用电器、住宅三个为代表的龙头产业,拉动整个中国钢铁、水泥、建材、玻璃等等一系列我们现在讲的过剩产能增长。那么,这三个部分形成的产能不是一天能解决得了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很长时间的消化,所以说它是L型的。

  第四、用产业组织政策来化解产能过剩、消灭僵尸企业。 

  目前我国存在大量企业规模大、附加值低、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僵尸企业”,经济效益不佳、长期扭亏无望,主要依靠银行信贷和政府补贴维持生存,且难以顺利从产业内退出。大量的“僵尸企业”之所以“僵而不死”,主要与地方政府长期运用包括财政补贴、银行贷款等在内的扭曲化的支持手段有直接的关系,地方政府为何愿意甚至千方百计地为属地内的僵尸企业“续命”?原因一是企业因经营不善或其它原因,其负债率太高,若让其由市场调节自动破产死亡,则地方政府以前通过追加投资、税收优惠、低价土地、信贷扶持等方式给予的前期投入就会打水漂,成为无法回收的沉淀成本,甚至相关责任官员也会被追究责任。二是这些企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大量的低技能职工,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困难,同时因占据大量的信贷资源,其破产死亡会极大地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状况,地方政府和银行,只能继续向其“输血”,花钱买“平安”。

  长期以来,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组织调整中,我们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都是:做“加法”相对比较容易,如用增加投资的办法调结构,由于各方得益,因此皆大欢喜;而做“减法”,让产能过剩企业退出市场,就十分困难。主要原因是前者是增量调整,不触及减少被调整企业的利益问题,各方面“你好我好大家好”;后者是存量调整,某些人的利益不调整、不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就不能得到提高,因此受到阻扰是必然现象。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应该运用产业政策,尤其是要注意巧妙地利用产业组织政策。这是因为,产业组织调整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产业组织调整针对的是一个具体的产业内或者行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垄断、集中与分散、聚合与裂变等市场关系的调整,说到底是资源在产业内按效率原则的移动和配置。因此如果没有一个个具体的行业内企业之间市场关系的自动调整,如减产、转产、退出、进入、兼并、收购等微观行动,以及由此伴随而来的企业内部重组和治理结构的调整,就不可能有更大范围内产业结构变化。显然,微观行动构成了宏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企业和企业家,而不是政府官员。过去,一些学者和政府官员都认为,只有政府才能调整宏观上的产业结构,或者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由负责宏观调控的政府的天然职责,这些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忽视了产业结构变化是由产业内企业之间市场关系变化而引起的事实,不符合它是由企业家根据市场需求所做出的微观自主决策的事实。

  清除僵尸企业、化解产能过剩,政府还需要有综合施策:一是要认真学习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在推动转型升级、治理产能过剩过程中的好的做法和经验,尽量避免直接破产,避免运用激进的手段制造人为的社会冲突,重视运用兼并重组手段实现优胜劣汰。二是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发挥其在资产价格公正评估、兼并收购、化解产能过剩、消灭僵尸企业中的积极作用和内在功能。尤其是要鼓励那些有实力的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增发、借壳上市等手段实现对差企业的并购重组。三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对僵尸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和培养。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空间,今后将是吸纳就业的主要“蓄水池”。劳动技能培训的方向也主要应该靠向这些方面,以适应结构调整和服务业革命时代的到来。四是要改革和完善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评价考核制度,防止简单地用GDP、财政收入增长等考核指标评价官员政绩。应该加大在化解产能过剩、减轻地方政府债务、消灭僵尸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考核权重,以改变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目标排序结构,约束其经济行为。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韦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