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胡翼青重要成果
2016-04-13 08:44:00  来源:南京大学

出版专著: 

1、《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美国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博士后出站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该书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3、《中国传播学30年:1978-2008》(第二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4、《再度发言:论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博士论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国际新闻界》、《当代传播》等杂志发表了王怡红、吴飞等学者的书评。该书获得南京大学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5、《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硕士论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发表论文: 

A.《新闻与传播研究》刊发论文:

1、“建构与消解:‘批判学派’概念的变迁”,2014年第8期。

2、“凯瑞的仪式观:美国文化研究本土化的困局”,2014年第6期。

3、“‘奇观’之于‘景观’:论凯尔纳对德波的跨文化解读”,2013年第11期。

4、“论文化向度与社会向度的传播研究”,201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5、“传播实证研究:从中层理论到货币哲学”, 201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6、“流言背后的结构性因素”,2008年第3期。

7、“论传播研究范式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兼论中国传播学30年来的得失”,2007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8、“传播技术与文明变迁:传播学的永恒母题——基于传播学科的思考”, 2007年第1期。

9、“试论21世纪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4期。

B.《国际新闻界》刊发论文:

1、“历史的想象力:处于因果陷阱中的《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2014年第4期。

2、“理解麦克卢汉:写于麦克卢汉的百年诞辰”,2011年第7期

3、“知识分子抑或专家:传播学二元对立框架的背后”,2010年第4期。

4、“对魔弹论的再思考”,2009年第8期。

5、“双重学术标准的形成:对批判学派‘夭折’的反思”,2008年第7期。

6、“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神话的背后”,2007年第4期。

7、“试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与传播学技术主义范式的建构”,2006年第8期。

C.《新闻大学》刊发论文:

1、“范式的重塑:社会化媒体的时代对功能主义路径的反思”,2012年第2期 。

2、“论广告创意的神话”,2011年第2期 。

D.《现代传播》刊发论文:

1、“超越功能主义意识形态:再论传播社会功能研究”,2012年第7期。

2、“传播研究本土化路径的迷失——对‘西方理论、中国经验’二元框架的历史反思”,2011年第3期 。

3、“交流抑或控制:对传播内涵的再思考”,2008年第1期。

E.其他重要期刊:

1、“大众传播受众观的形成与转变——基于电影的媒介观念史研究”,《山西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2、“两代实用主义者:从佩恩基金研究谈起”,《学术研究》,2015年第4期。

3、“文化工业理论再认知:本雅明与阿多诺的大众文化之争”,《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

4、“学术工业:论哥伦比亚学派的传播研究范式”,《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5、“电视与留守儿童人际交往模式的建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

6、“论网际空间的‘使用—满足’理论”,《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7、“传播学学科地位的再认识”,《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丁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