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遵循。
五年来,在国家高位战略推动下,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体系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已形成以长三角城市群为龙头,以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为支撑,以黔中和滇中两大区域性城市群为补充,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的空间格局,但也存在着若干不足之处。
一是三大区域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2019年沿江11省市城镇化率升至60.60%,上中下游分别为53.8%、58.6%、68.2%,除上海、江苏、浙江外,其他省市城镇化率皆低于70%。从城市发展规律看,上中游有较大发展空间,但上游自然条件、中游发展空间正在形成刚性约束。
二是新型城镇化产业绿色化基础尚不稳固。沿江“重化围江”局面没有根本改观,传统产能消化尚需时日,节能减排压力、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仍然较大。
三是新型城镇化机制尚不健全。宏观上,发达地区已孕育出城市群战略与区域战略协同的跨域联动机制,但整体而言城市群内、城乡间融合发展仍然有障碍;微观上推动城市更新、社会城市化的动力不足。“十四五”时期,流域新型城镇化亟需围绕动力机制、空间布局等方面持续发力。
一、以人为本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人口、产业、环境组合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镇化的着力点。因城而宜持续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镇户籍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向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覆盖,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增强城市吸引力,引导农民自愿进入城镇,并将满足一定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市居民;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以现有乡镇为基础,规划建设集居民居住、基础教育、商业服务、集中养老和产业发展于一体的集中居住区,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力促人口城镇化同空间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中西部要把引导生态脆弱地区农业人口转移,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任务推进,同时提供就业培训,就近或到中下游城市从事二三产业,尽快脱贫致富;东部发达省市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要把对口帮扶和解决企业“用工荒”难题结合起来,以企业集中招工或亲友招工等方式,吸引广大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落户,同时不断提升外来人口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小户型、低租金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解决新市民住房困难。
二、深化城市群战略与区域战略协同,持续增强城市群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走在全国前列,除了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外,根本上在于城市群战略与区域一体化战略的统一。其中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开创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同志座谈会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加快建立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类似的区域合作机制。支持上海大都市圈、南京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等跨省城市群深度发展,推进城市规划对接、社会保障对接。
二是推进城市群内部的分散化发展。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以合作共建园区模式推动首位城市疏解过剩产能,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提升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和吸纳能力,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群区域的产业集聚能力和人口承载能力。
三是重视城市群外地级市所在大城市的发展。长江经济带内共有125个地级市,除长三角城市群、江淮城市群、湘东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内的56个城市之外,仍有69个城市在城市群之外。这些城市是地级市的中心城市,约有50万~150万人,因距离原因难以接受大都市的辐射和带动,但其自身担负着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重任,因此需要进一步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规模,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质量,增强对产业的吸纳能力,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四是以快速交通网络建设推进同城化发展。以三大城市群首位城市为中心,加快推进高快速铁路网建设,打造“轨道上的城市群”,形成1小时时域圈,以便捷的轨道交通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和形态,形成多中心、多层次的城镇化格局,同时大力发展枢纽经济,以其强大辐射和集聚作用,重塑区域产业分工体系。
三、推动城镇特色化发展,构建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
加快建设一批个性鲜明的人文城市。深度挖掘长江经济带内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三湘文化、楚文化及江南文化、民族文化、渡口文化、漕运文化等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发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注重历史文化底蕴的生态构建,凸显城市人文化、人性化、自然化、情调化、生活艺术化的形态,彰显城市文化差异,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宜居的绿色城市。围绕重要生态屏障、重要水源地、风景名胜地,全面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新型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使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并成为经济发展主导力量;同时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乡建设和生活方式变革,着力建设功能完备、碧水蓝天、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美丽家园,切实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生活舒适度。三是加快一批特色鲜明的风情村镇。依据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容量、特色用途,合理确定小城镇规模,结合实际注重特色发展,打造自然景观特色,突出建筑风格特色,营造民族风情特色,增强文化内涵,建设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全的特色小城镇;同时要强化规划引领和规范指导,保护古镇、古村落等历史文化资源,杜绝大拆大建、过度商业化,杜绝盲目、无序的发展休闲农庄、农家乐,非法占用耕地资源。
(作者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