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全球治理的中国理念
2017-06-19 10:12:00  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叶小文

  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的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迫在眉睫,大势所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同样也关切着人类振兴,大力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努力构建中国的和谐社会的同时,也呼吁建设和谐世界。这是“内和乃求外顺,内和必致外和”的逻辑延伸,是一个对世界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利益诉求”,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民族发自内心的“千年一叹”。那么,全球治理之中国方案,其基本理念是什么?

  近代人类的振兴,始于数百年前,西欧历史上发生的一场持续200余年的文艺复兴运动。达芬奇来了、拉斐尔来了、米开朗琪罗也来了,人文的光辉带领西欧走出中世纪的蒙昧和黑暗,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现代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等都得益于文艺复兴中倡导的人本精神。文艺复兴高举“以人为本”的旗帜,人性要大写,人权要保障,人欲要张扬,生产力的最基本要素——人,要解放!文艺复兴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随后,工业革命势不可挡,西方世界迅速崛起,市场化、全球化席卷八方。

  但是,近代大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本模式,必然涉及到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及对市场、对资源不断扩张的需求。西方世界在崛起的过程中为满足这种需求,以坚船利炮、圈占土地和奴役他人来掠夺资源。这虽造就了西方世界近代以来的繁荣,也埋下了它与世界其他部区的仇恨。工业文明奉行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盲目追求货币收益和利润最大化,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成为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突出矛盾,导致人类社会发展面临严重危机。

  环顾当今世界,人类尚未完全摆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复苏的步伐一再放慢,地缘政治和区域危机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人类危机呼唤人本主义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一场新的文明复兴,已躁动于时代母腹,呼之欲出。

  摆脱人类危机,再谋人类振兴,需要又一次新的“文艺复兴”,即新的文明复兴,它有三个新的起点。这也正是全球治理之中国方案的三个基本理念。

  目标——和谐

  如果说文艺复兴的目标是“人的解放”,新的文明复兴的目标是继续解放基础上的“和谐”。人的解放、生产力的解放,无疑只能继续不能倒退,但必须把过度膨胀的人,还原为和谐的人,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世界。

  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传统,对应着这个目标。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什么“独特思维方法”?天人合一、允执厥中、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众缘和合。其核心,就是“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习近平总书记说 ,“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这些“独特思维方法”,当然可以为摆脱人类危机提供有普遍意义的价值支撑。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肩负着推进一场新的文明复兴的时代使命。迎接这场并不逊色于历史上的文艺复兴的、新时代的“文艺复兴”,中国应该有所作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金融危机的浩劫过了8年,全球增长仍然乏力,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情绪上升。英国全民公决,决定脱离欧盟;美国大选中利用民众的不满煽动起民粹主义;欧洲国家极右翼政党在政坛上迅速崛起。这些事件,都给世界经济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有可能滑入“以邻为壑”的覆辙。

  中国文化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承和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方略,包含着中国“平天下”的关切,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各种文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学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和谐发展。中国全球治理的新理念,正在引发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共鸣。海外专家认为,中国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有助于荡涤极端利己、狭隘功利的价值取向,弥合对抗、冲突造成的鸿沟。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