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被视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李白、杜甫、王维等几位唐代诗人的诗已超越时代和国界,成为各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俄语唐诗译介比英译、法译等迟了近百年,且最早的译本也是从英语、法语等语言的译本转译而来。直到俄语汉学家成长起来后,才开始对唐诗展开有计划、大规模的译介与研究。
俄语唐诗经典译介,以对唐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的翻译与研究为主。《全唐诗》收录了2000多位诗人总计近5万首作品,但俄语译介多是在中国知名度较高的几位诗人的诗歌,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联时期发行量最大的1987年版《唐诗集》仅收录54位诗人的610首作品。俄语翻译的“唐诗三百首”并非我们国内通行的《唐诗三百首》,而是1960年出版的《李白、王维、杜甫诗三百首》。除了唐诗合集外,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都有俄译本专集,其中白居易诗集译本有6种之多,1978年版《白居易诗集》是白居易作品俄文版中收录诗歌最全的一部。此外,《星》《外国文学》等俄语杂志也常零星刊登唐诗的译文。
迄今为止,已有研究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司空图、孟浩然的俄语专著出版。此外,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汉学家在《远东文学研究的理论问题》《亚非人民》等刊物、论文集中发表唐诗研究论文140多篇,占同期苏联汉学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著总数的近1/4。(夏康达等《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这些论文研究的热点多集中于唐诗经典。
在俄罗斯,从事唐诗翻译的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汉学家,如叶戈里耶夫、阿列克谢耶夫、舒茨基、瓦西里耶夫、艾德林、李谢维奇;另一类是诗人和作家,如阿赫玛托娃、吉多维奇、古米廖夫、托洛普采夫。汉学家以翻译促进研究或以研究带动翻译,是唐诗俄译与传播的主体力量。诗人和作家通常与汉学家合作翻译,或基于汉学家译述的素材进行再创作。因诗人和作家的唐诗译本既符合俄语诗的规范,又不偏离原诗之意,所以更具可读性,也更受读者欢迎。例如,阿赫玛托娃既是著名诗人,同时也翻译唐诗。诗人的文学才华和对语言的敏感,使她翻译的唐诗广受好评。
唐诗经典俄语译本印刷量大,销售状况良好,在当地得到广泛传播。费德林编选的1956年版《中国古典诗歌集(唐代)》、郭沫若和费德林编选的1957年版《中国诗歌集》第二卷,第一次印刷均为35000册,传播均很广。1987年俄文版《唐诗集》印刷5万册,很快即售完。吉多维奇所译《李白抒情诗选》(1956)、苏联东方文献出版社发行的《唐诗三人集》(1960)一上市就销售一空,并均在出版后第二年再版。俄罗斯文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了巴斯曼诺夫翻译的中国古代女性诗人诗集《相会与别离》,其中收录唐代晁采、薛涛、鱼玄机等人的作品,总发行量达3万余册。
李白、杜甫是读者十分喜爱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在俄语翻译的各种中国古诗集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数量也常居首位。1987年版《唐诗集》收录杜诗62首,基本包括了杜甫各阶段和各种题材的诗歌。吉多维奇是李白、杜甫诗歌的主要译者,他翻译了《杜甫诗集》(1955、1962)、《杜甫抒情诗集》(1967)和《李白抒情诗选》(1956、1957)。
此外,从一些事件也可窥见文化界对李白、杜甫的喜爱。1984年12月,第五届“莫斯科之秋”音乐节演出了苏联作曲家根据杜甫诗歌编写的合唱组曲《四川悲歌》,其中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梦李白》等22首诗。马祖毅等著的《汉籍外译史》提到,1986年4月,在苏联一场音乐会上,音乐家们演奏了为李白诗歌谱写的乐曲。2002年,中国驻俄使馆与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及俄罗斯科学院等机构在莫斯科举行了纪念李白诞辰1300周年的活动。同年,俄罗斯汉学界还推出了托洛普采夫编的《书说太白——李白:生平与创作》一书,其中包括李白生平与创作的介绍、对李白及其诗歌的评点、学界李白研究综述、李白诗歌新译、李白相关史迹的追寻等。(参见徐志啸《中国古代文学在欧洲》)
此外,唐诗经典译本在东欧其他国家也有传播。在匈牙利,1959年,汉学家佐尔丹弗兰尼奥编译的《中国诗选》出版,译有李白等人的诗;1961年,汉学家巴尔纳巴斯宗喀尔等译的《李太白诗选》出版;1976年,由德麦尼等人合译的《李太白诗选》出版。此外,《杜甫诗选》《白居易诗选》及《唐诗三百首》等俄语译本在匈牙利各大城市销售状况也较好。捷克汉学家马尔塔吕萨瓦翻译的《李白诗选》译注本于1976年出版。罗马尼亚汉学家也积极译介李白、王维和杜甫等诗人的作品。如,1978年,罗马尼亚汉学家韦什库和伊夫马尔丁诺维奇联合翻译出版了《唐代三诗人:李白、王维与杜甫》一书。
进入21世纪,新媒体迅速发展,对中国诗歌高度关注的俄罗斯青年主要来自莫斯科、圣彼得堡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多数人年龄在20岁以上,受过高等教育,或是语言文学专业在读学生,或为诗歌爱好者。因此,还需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唐诗在俄罗斯的传播。
促进唐诗在俄罗斯的广泛传播需多方共同努力。新媒体时代,唐诗传播模式可以更加多样化。例如,可充分利用中国古诗词适于歌唱的特点,把诗歌音乐化、通俗化,并通过音乐剧、史诗舞剧巡演传播;也可通过互联网、电视、电脑、手机等载体进行视觉、听觉传播;中国文化爱好者及俄语译者也可借助自媒体平台进行文化交流与互动传播。此外,通过文化外译立项来支持唐诗俄语翻译,加强对唐诗经典俄译史的梳理和研究等,均可促进唐诗俄语译本的传播。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唐诗经典俄译与传播研究”(2019BWX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