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清代江南书院文化成就卓著
2019-02-01 10:29: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生峰

  书院是我国古代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为唐宋以来千年文脉之所系,在我国学术发展和文化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江苏之境自六朝以来即为人文鼎盛之地,而书院之设则始自宋仁宗天圣年间,即侯遗所创的茅山书院。南宋诗人范成大所称徂徕、金山、岳麓、石鼓“四大书院”,其中的金山其实就是指茅山书院。只是其说不广,不为世人所认同。虽曰如此,但江苏境内的书院在随后的发展中亦不遑多让,如南宋后期“讲学之所,著称历代者,当首推明道书院”,“彬彬乎有鹅湖、鹿洞之风焉”。柳诒徵备加推崇的明道书院即位于今南京镇淮桥附近。爰及明清,江苏的书院颇有领一时风骚之势,如明无锡之东林,“赫然树一帜,风靡宇内”,后虽遭阉党之祸,毁摧之后以致片瓦不留,但其后亦渐修复。至清初著名学者李颙南行,亦曾讲学东林,书院“尤极一时之盛”;而清江宁府之钟山、苏州之紫阳、江阴之南菁等书院,更是集人物与学术一时之胜,“彬彬焉为人文渊薮”。

  大抵言之,清代虽然是我国书院发展的晚期,但由于官方大力提倡创办书院,故亦是我国书院的最后辉煌期。而江苏以其经济、文化之巨大优势,书院的创办更是盛极一时,并在学术和人才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卓著成就。其荦荦大端,可从以下几点窥之。

  书院数量和规模空前增加。在清代,江苏境内书院的创办以江宁府、扬州府、苏州府、常州府、松江府(今上海)五个地区最为兴盛。江宁府作为当时江南省的省会,除了省会级书院钟山书院,著名的还有惜阴、尊经、文正等多家。因此,江宁府的书院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层次,皆为其他省会所不及。扬州则有安定、梅花、广陵三大书院。因扬州有两淮盐利,故书院办学经费十分充足,几乎可与省会江宁府相颉颃。苏州时为江苏巡抚的驻地,加之人文兴盛,故苏州的书院“分课制艺经古,其风气不下于江宁、扬州也”,著名的书院有紫阳和正谊等。常州在当时人文最为繁盛,其府下有龙城、延陵两大书院。而所属之江阴,为学政驻地,因此,虽然只是一偏县,但亦先有暨阳书院,后有南菁书院,名噪一时。松江府商业经济发达,其书院以龙门、诂经最负盛名。

  师资雄厚。清代江苏由于经济、人文、地理等诸多优势,从而吸引了众多著名学者前来讲学,书院师资力量十分雄厚。钟山书院作为省会级书院,其主讲者皆为当时一流的学者,如杨绳武、夏之蓉、钱大昕、卢文弨、姚鼐、朱珔、程恩泽、胡培荦、李联琇等皆曾任钟山书院山长或主讲。而其他书院,如俞樾掌紫阳书院,冯桂芬掌紫阳、惜阴、正谊等书院,俞正燮掌惜阴,李兆洛掌龙城,张文虎、黄以周、缪荃孙等掌南菁,皆为学界之翘楚。而尤可称道的尚有两点,一是在这些学者中,有很多人并不主于一地,而是在江苏各大书院间流动担任山长或主讲。如钱大昕又掌紫阳书院,卢文弨则先后主讲龙城和暨阳两书院,姚鼐又掌梅花书院,如此等等。故柳诒徵说:“监院互用府县学学师,皆知名有道之士。”二是书院的优秀肄业生中有的亦成为书院的主讲者。如钱大昕是紫阳书院的肄业生,为一代儒宗,除了主讲钟山书院,晚年又掌紫阳书院达16年之久,最后卒于书院中,于紫阳贡献尤大。孙星衍肄业于安定书院,后来亦曾主讲钟山书院。

  书院学风纯正,治学以考据为主,亦不乏经世之学。各大书院皆有严格的院规,在考课、学业、学风等方面规定明确,生员践行不得稍有逾矩。杨绳武主钟山书院,其制规约中即有二戒:“一戒抄袭倩代、一戒矜夸忌毁”,直指治学不端之要害。乾嘉以降,考据之学大兴,时书院以朴学为务,亦是大势之所趋。江苏书院,以钟山为首,朴学氛围十分浓厚,像钱大昕精于考据,而卢文弨善于校勘,他们先后主讲钟山,其间以读经史为根本。“大昕最淹博,居钟山凡四年,其教士,以通经读史为先。”其《廿二史考异》即完成于钟山,其后卢文弨亦有《钟山札记》四卷。然在此主流之下,随着清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经世致用之学渐起,如深受林则徐影响的冯桂芬,其掌紫阳、惜阴,“殚力经世之学”而为士林所推重。而后江阴之南菁,更是以实学为本,而以经世为务。另外还需指出的是,由于执掌各大书院的山长或主讲皆可谓领一时之学风的大师级学者,在执掌各书院期间,对书院的治学风气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姚鼐为桐城派古文大家,以古文义法教授弟子,“门弟子管同、梅曾亮等,传其文笔,天下号为桐城派”。管、梅二人皆上元(今南京)人而肄业于钟山。马新贻任两江总督时聘薛时雨主讲尊经书院,薛与李联琇轮课惜阴,“而词章之士蔚起”。

  人才培养成效卓著。当时江苏各府书院多从全国选拔生员,故能集一时之秀,再经过书院的培养,涌现出一大批博古通今、经世致用的人才。其培养才人之众,可谓空前,仅“陶澍抚苏时,书院肄业生达千数百人”。而所出学术人才之优秀,亦罕见其匹。又如从扬州各书院中肄业的有段玉裁、王念孙、汪中、刘台拱、孙星衍、洪亮吉、任大椿等人,皆清中晚期学界之中坚。后来的南菁书院,“张文虎以淹博之学开其端,黄以周、缪荃孙继之分掌经古,霑溉愈宏。院生传其学者,赵圣、陈庆年,精博冠时。其它瑰异媕雅者尤多云”。

  朱熹在《平江府常熟县学吴公祠记》中曾有“南方之学,得其菁华”一语,而衡之于清代江苏的书院,无论是其学术之造就,还是人才的培养,皆堪当朱子之义。至于光绪年间,学政黄体芳在江阴创办书院,而迳取名曰“南菁”。其历时虽短,但在西学大潮澎湃来临之际,它一方面为传统书院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亦为新学开启了先声,实无负于“南菁”之名。进而言之,如果说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白鹿洞、岳麓等开创了传统书院事业的先河,引领了潮头,那么清代的江苏书院则为之圆满地划上了历史的休止符。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