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说说“宁穿破不穿错”的道理
2017-09-20 10:43: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曹娟

  在传统戏曲中任何脚色的穿戴均有规矩,并遵循“宁穿破不穿错”的原则,无朝代和地域之分,也不分时季。这是一套在几百年的演出实践中逐步积累下来的艺术语汇,被观众所懂得、所接受,并能够产生出艺术的真实感。

  频繁的戏曲演出活动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使戏曲舞台美术不断完善。戏曲舞台美术发展至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演出体系,从演出场所到舞台装置、人物装扮,都已达到成熟和完善,是以鲜明夸张的表现手法突出人物造型。而人物造型都是以舞的姿态来表现,戏衣为舞衣,砌末为舞具,戏台是歌舞场。乃“有声必歌,无动不舞。”

  衣箱是传统戏曲放置服饰、盔帽、靴鞋、砌末、刀枪把子等的专有设备。最初的衣箱不甚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艺术的发展,衣箱制度逐渐形成。《扬州画舫录》中曾记载了关于衣箱的材料,记述了在扬州昆曲戏班的一般状况:“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为衣、盔、杂、把四箱。”行头在明清时期不单指戏衣,还包括一切演出的砌末,其中大衣箱又分“大衣箱”和“布衣箱”。“大衣箱”根据服饰特征又分“文扮”“武扮”和“女扮”。盔箱也分为“文扮”“武扮”和“女扮”。由此可见,至明代,戏曲演出团体已经存在较完备的衣箱体制。

  至20世纪上半叶,随着传统戏曲的定型,衣箱制度也固定下来。除了剧团主要演员因本人的具体条件、表演需求、技巧风格等的个性特点所制作的专有服装(即私房行头)外,剧团的衣箱设备则形成一套“官中箱”(即共用行头),这一基本设备大体囊括了戏曲演出的全部脚色装扮,具有一般性,故又称“全箱”。

  全箱分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靴鞋箱、把子箱。大衣箱有上首箱和下首箱两只,分别放置皇帝、一般的文职官员、书生及相应身份的妇女服装。从特征上看,大衣箱中的服装大致带水袖,而打衣打裤、旗装均无水袖,依例放在大衣箱内。所有服装须按一定顺序,按照规范的折叠方法置于箱中。如上首箱中“加官”穿的红蟒和“财神”穿的绿蟒要放在前面,以下依次是黄、白、黑等。下首箱则首放富贵衣与老斗衣,反映了旧时代艺人朴素的民主思想。在大衣箱中放置有:蟒、官衣、褶子、帔、开氅、古装,裙、裤、袄三件,打衣裤、斗篷、八卦衣、法衣、旗袍、旗蟒、宫装、彩旦褂子、腰包(有的将其放于三衣箱中)、坎肩等。二衣箱亦分为上首箱和下首箱。上首箱以靠和箭衣为主,其余放在下首箱中,以不带水袖的服装为主,包括:靠、箭衣、马褂、抱衣抱裤、侉衣、卒坎、龙套衣、太监衣、青袍、罪衣、僧背心、刽子手衣、鱼、蚌、虾、蟹、神将等专用服。三衣箱是演员穿的下衣彩裤,附属物有护领、胖袄、水衣子、小腰包、腰包、鸾带、腰巾子等。

  戏衣在穿用上有一定的规则,文官朝会大礼时穿蟒,平时治安会客则穿帔,闲居时穿褶子。武官点兵阅操则穿靠,有大型典礼时亦加穿蟒,平常办公则穿开氅,家宴或随便之时亦穿褶子。武士则穿打衣裤袄。最重要的大致不外以上几种。而戏衣在颜色上的规定较为严格,分十蟒、十靠,正五色、间五色。红、绿、黄、白、黑,正五色,紫、粉、蓝、湖、绛,间五色。如正直人穿红色,有德之人穿绿色,皇帝穿黄色,粗莽人穿黑色,少年人穿白色,其余各种间色则灵活选择。又有杏黄、香色两种,为老年人和旧功臣及王公等人穿用。至于女子所穿,除了蟒、帔、褶子之外只多一件宫衣,下身多系一条裙子。行头一项,看上去似乎种类极多,其实原则上很简单。其余各种行头虽然名目很多,然而都是从这些种类变化而来,名目花样稍有不同。

  盔箱放置脚色头戴的各种盔帽,分为冠、盔、帽、巾等类,质地上有硬软胎之分。冠为帝王、贵族的礼帽;盔为武职人员所戴;巾多为软件,属于便服;帽类最杂,自皇帽至草帽,有硬有软,名目繁多。戏曲的冠帽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来的等级制度、世俗和时尚。戏曲舞台上各种上层人物所戴的冠帽,通常以帽翅的高低样式分等级。翅子的样式,基本上分三类,即向上、平直、向下,这是区别脚色身份的明显标志之一。向上的叫朝天翅,为皇帝和高级臣僚所戴。一般文官戴的帽翅比较平直,但宰相戴的相貂是个例外,其帽翅平直且长,以区别其他官员。其他非官员的文人学士戴的各种巾帽,都用向下的翅子或飘带,有“飘巾儒雅风流,方巾老成持重”之说。穷愁患难之士,即戴方巾。官员戴的纱帽可分为方翅纱帽、尖翅纱帽、圆翅纱帽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冠巾样式,在戏曲舞台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人物的造型特征。

  靴鞋箱,靴鞋有高帮矮帮,厚底与薄底之别。该穿靴的不能穿鞋,该穿厚底的不能改薄底,这也是自古以来衣冠制度形成的习惯穿法。把子箱则放置剧目中的各种刀枪把子等物。各戏曲剧种在衣箱制度上大同小异,在放置服饰上也不是完全相同,但衣箱制的确立则是中国传统戏曲脚色穿戴的共同特征。

  对于戏曲演员来说,服装管理太重要了,跟琴师、乐队一样不可或缺,好的穿扮师傅,手法利落,给演员穿戴得舒服规整,衣服褶子都没有,不耽误时间,上台效果也好。对于一些不常演的老戏,人物该穿什么戴什么,演员不一定懂,也是不管的,这就全靠服装管理来张罗。

  戏曲舞台美术作为戏曲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展现出中国戏曲艺术的特性,高度概括与综合。通过表演的形式无不体现“美”的原则,以多种形式满足不同时空背景中不同阶层观众欣赏演出的需求。

  后台是演员装扮的重要地点,一般因地制宜。条件好的大剧场,后台化妆间里穿衣镜、水池等应有尽有。演出前舞美队工作人员提前到达,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化妆组准备戏曲演出中生、旦、净、丑各行脚色梳裹发式的各种用品。衣箱由舞美队下属的服装组专人管理,演出前将整台演员要穿的戏衣熨烫平整,按照登台顺序挂好,靴鞋裤袄码放整齐,舞美队成员各负其责,整个后台忙而不乱,紧张有序。

  戏曲人物造型同戏曲表演、音乐一样,也有许多程式。在化妆上,无论生、旦、净、丑,都有各自的基本谱式,在服装上则有一定的穿戴规制。这些程式,是把生活中的人物装扮加以艺术化、规范化的结果。它们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已同观众达成各种默契。如观众看到戴皇帽、穿黄蟒的人物上场,就知道他是皇帝;看到戴相貂、穿蟒袍的人,知道他是大臣;看到一个人戴风帽、披斗篷,就明白他正在途次;而看到另一人头上缠带、腰间系裙,就意识到他在生病。再加上化妆上的种种刻画,所以剧中人物一出场,观众就能对这个人物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生活境遇以及人品有一个初步的概念。这是一套约定俗成的艺术语汇,艺人们懂得这种造型程式的妙用,所以“宁穿破不穿错”。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