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把握当代中国文论转型路向
2017-04-26 10:07: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聪 特约记者江守义

  近年来,随着文艺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古代文论的创造性转化、文艺学的学科反思等话题曾引发了全国性的热烈讨论,为文艺理论的创新打下了基础。在近日安徽芜湖召开的2017年“文艺理论的创新与中国气派”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南帆表示,理论话语权的争夺涉及精神家园的保卫战,并非不同学派之间温和的切磋商榷。会上,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文化自觉与中国文艺理论的创新”、“中国文艺理论创新性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中国语境下的西方文论”以及“文艺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坚定文艺研究的中国立场

  南帆表示,本土与西方的文化竞争必须在现代性的平台上展开,我们应该强调中国的现代性,并以此为主题与西方文化所设定的现代性话语抗争。而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着力探究古人如何与他们的时代积极互动,才有可能获得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必须介入并回应现今的各种历史巨变,继而展示民族的精神向度和中国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金惠敏认为,中国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但由于所有的“自性”都是从与“他性”的关系中产生的,因而“文化自信”应是一种以主体间性为哲学基础的文化间性,意在达成一个文化的“星丛共同体”。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西建认为,“文化自觉”理论的核心是推动本土文化的自主转型,对文学理论的知识创新而言,既包含方法选择的科学与自觉,也包含现代知识形态的系统建构,是当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及创新的重要尺度。

  继承传统文论优秀资源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加强中国文艺理论体系建设?与会学者认为,应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以西方文艺理论为参照,以中国古代文论为根基,而在这三者中,如何继承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的优秀文艺理论资源,实现传统文论资源的创造性转换,尤其重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玉能认为,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以古代文论为根基,并不是完全承袭古代文论,而是进行具体分析,积极学习古代文论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内核,并将其与现代汉语的表述相结合,使二者有机统一。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李春青认为,中国古代学术有自己独特的话语形态,其背后隐含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从分析“体认”这一中国古代文论的关键范畴入手,指出“体认”既有理性层面上的认知,也有感性层面的理解,并从根本上代表了一种心物交融、物我一体的,具有直觉性、类比性的运思方式。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代迅认为,中国当代美学正在吸纳西方现当代美学的反叛性因素,融合其复杂多元和充满活力的思想资源,走出德国古典美学并建立新的理论形态,实现了基本版图和总体风貌上的全局性变革。上海政法学院应用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祁志祥则认为,当代中国应注重抓住“美”的“乐感”性能,以中国特色的“乐感”概念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学科体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昌盛从对“人文、修辞、审美、社会”这四种现代中国文论转型路向的分析入手,提出这四种路向与当下的“文化研究”、“形式理论”、“审美主义”以及“社会批判”等文学理论趋向都存在潜在的呼应与对接,重新发掘这些既有的资源,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转型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徐州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院长朱存明则通过汉画像审美幻象研究,认为中国美学应该对“美的现象”予以还原,从而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发展道路。

  确立文论史研究的价值坐标

  与会学者还结合文艺理论学科研究的具体情境,从理论意义、研究视角、知识方法等多方面对文艺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宪章从文学理论的现实性问题出发,认为文学理论的目的是为现实研究提供实用工具,因此,文学理论的“上手性”应该与“现实性”一起成为文论研究的两大价值参照,分别称为思想理论史的内在和外在参照系统,将二者有机结合,建构文论史研究的价值坐标方有可能。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国华则通过重释郁达夫的《沉沦》,主张在文学文本的阐释中引入“文学事件”的视角,尽可能将文学创作的相关过程还原到当时的文化现场之中,从一个特定角度理解文学事件客观意义的生成过程和可能性条件。

  面对中西方文论比较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马大康认为,深入了解中西方两种行为(语言)相结合的整体结构,不仅能更深刻地把握中西方文论分歧的根源,而且可以发现相互融合的内在机制,从而为创建当代文论提供明晰的思路。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谭好哲表示,构建中国文艺理论批评的话语体系,必须坚持主体性追求、目的性追求和学术性追求,即必须在内容和性质上对中国文艺实践进行回应;必须为世界文艺理论批评的发展作出中国的贡献;必须具有理论系统性,将创新落实到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创造上。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徐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