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植树造林增厚“绿色家底”
2025-04-02 11:16:0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才吉卓玛

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2024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要一茬接着一茬种,一代接着一代干,不断增厚我们的‘绿色家底’”。夯实“绿色家底”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植树造林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更是传承中华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推进,植树造林已成为全民行动。推动这项事业,既需要持之以恒的韧劲,更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上深刻把握其意义。从理论上看,植树造林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科学路径。从实践上看,它是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增进人民生态环境福祉的生动实践。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全面认识其多重价值,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植树造林是增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关键举措。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全民植树增绿,共建美丽中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三北”工程。40多年来,“三北”工程就是综合运用了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飞机播种造林等方式,实现了我国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但全国生态环境依然脆弱,部分区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仍需通过植树造林加以治理。一是注重森林资源保护,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天然林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沙漠化土地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二是注重科学绿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做到“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不断增强生态系统的多重服务功能。三是注重系统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理念,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等特征和内在规律,加快从单要素单系统治理向多要素多系统治理转变,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四是注重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林地与林木采伐管理等政策和制度体系。压实各级林长责任和义务,确保山有人护、事有人做、责有人担。

植树造林是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森林生态系统富含丰厚的自然生态价值,同时也蕴藏着不可估量的经济社会价值。森林生态系统本身就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植树造林的目的不仅要实现森林生态系统“量”的积累,而且要探索建立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切实推动林业“质”的跃升。一是全面核算森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建立物质供给类、调节服务类、文化服务类三类生态产品的目录清单,掌握“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价值底数。二是依托森林建设和质量提升工程协同水利部门建立森林“水库”,探索创新完善水生态环境保护横向补偿机制,促进森林“水库”的生态价值有效转化。三是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林下经济种植养殖产业,积极探索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和文旅康养等产业,持续丰富森林“钱库”的实现途径。四是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林药、林畜、食用菌、木本粮油等生态产品的生产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政策支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森林食物资源,不断壮大森林“粮库”的发展规模。五是在建设好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碳储存的基础上,创新森林碳汇权益交易机制和路径,加快推动森林“碳库”的价值转化。

植树造林是增进人民生态环境福祉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呈现递增规律。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植树造林可以优化空气质量,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们居住的“大环境”,也可以美化环境,形成农村城市周边的“小环境”,还可以提供一些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此,要推动“扩绿、兴绿、护绿”并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一方面,持续开展植树“扩绿”,绿化美化人居环境。坚持义务植树与林业生态建设相结合,着力解决“在哪造”“造什么”“怎么造”的关键问题,有效提升城市和乡村人居环境绿化度和美化率。另一方面,持续开展植树“兴绿”,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在森林“四库”联动上做文章,将“两山”转化作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实现“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转变。同时,还要持续开展植树“护绿”,全面提升造林绿化的质量。植树造林与爱树护林并重,从单一的“植树”转化为“既要植树更要护树”,加强林木保护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和防乱砍滥伐工作,提高造林绿化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植树造林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行动。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礼记·月令》曰: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我国自古有在春季种树的传统,并得以保留和持续传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经验。这种生态保护行动既有助于培养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同时也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生态财富。为此,我们应把植树造林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让全民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和生态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培植热爱自然呵护生态的深厚情怀,持之以恒地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其次,各地区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保障等方式,确保植树造林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各部门要履行植树造林义务和责任,组织开展义务植树,创新尽责形式,畅通群众参与渠道。最后,社会公众要培养文明健康环保的行为习惯,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使植树造林、生态保护的过程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以植树造林的实际行动厚植美丽中国的亮丽底色,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