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构建塑料污染治理循环生态系统
2025-03-20 11:08:0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蓝楠

随着全球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塑料因其优异的物理性能和低廉的生产成本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但塑料制品在使用后产生的废弃物处置,却成为全人类面临的棘手问题。作为塑料原料生产、制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塑料垃圾规模庞大。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塑料废弃物年产生量超过6000万吨,其中除材料化利用和能源化利用外,剩余的基本通过与其他生活垃圾一并填埋的方式处置。废弃塑料在环境中的持续积累导致严重的污染问题,并造成宝贵能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为了更有效开展塑料污染治理工作,亟待改变塑料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通过构建高质量的塑料循环生态系统,有效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

完善法律法规政策指引。在全球环境治理的宏观背景下,塑料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作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和消费国,我国近年来陆续颁布了《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和《“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推动构建塑料循环生态系统,合力破解塑料污染治理难题。为此,在今后的塑料污染治理工作中,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产品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环境友好因素,要求企业在设计环节融入循环经济理念,并完善与塑料包装循环利用模式相匹配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同时,明确界定再生塑料原材料在新产品开发及应用中的具体适用范围。例如,在纺织业、电子电器产业及汽车行业等领域增设相应的应用指导政策,以减少再生塑料的降级使用现象。二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将塑料产品制造商和进口商作为生产者主体,规定其承担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责任、产品售后环保服务责任、监管废物处理和再利用责任,并加大政府对生产者义务履行情况的监督力度,通过行政许可、市场准入管理以及登记公示等制度措施,明确界定并强化塑料生产者在责任延伸方面的边界。三是完善塑料循环产业经济激励制度。加大对塑料循环产业的扶持力度,采取税收优惠、金融支撑和资金支持等多元化制度方式。例如,针对再生塑料的生产和使用企业,实施减税降费、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等优惠措施,推动塑料循环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发展。

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塑料制品从生产到废弃的过程中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已经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领域之一。由此,构建塑料循环生态系统,必须实施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运用循环经济理念,从生产、使用、回收、处置等各个环节持续推进,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和影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是推进塑料制品源头减量。针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微塑料泄漏及废水排放等问题,进一步健全相关行业标准体系,倡导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减少采用易导致泄漏的材料。同时,推广实施绿色设计理念,采用易降解生态友好型材料,增强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性。二是加强塑料制品规范使用。减少商品零售、餐饮、住宿等传统商贸服务领域一次性塑料用品的使用量,鼓励使用布袋、纸袋等非塑料制品和可降解绿色包装,加强快递包装绿色供应链建设,积极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和快递物流企业采用环保包装材料。三是推动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大力发展再生塑料行业,构建科学精准的塑料废弃物管理体系,提升塑料废弃物回收规范化与清运标准化水平。同时,努力将塑料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实现回收再利用,以减少垃圾的产生。

鼓励多方主体协同参与。塑料制品的普遍应用导致大量废弃物产生,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目前,在塑料污染治理实践中,存在治理主体单一、治理能力不足及环保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方力量协同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健全的塑料循环生态系统。一是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宣传教育与科学普及。将商场、超市、景点等作为宣传的重点领域,通过广告、宣传片、发放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宣传单及开展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知识讲座等方式,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引导广大公众树立环保消费意识,养成重复使用物品及适度消费的良好习惯,最终形成塑料污染治理的社会化推进体系。二是推进塑料污染治理信息公开。搭建统一的塑料信息发布与共享平台,公开塑料污染治理信息并鼓励有关行业组织、研究机构及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并提供相关数据,以此提升全社会对塑料循环生态链的认知水平。

加强技术支撑。2025年,是我国塑料污染治理进程中极为关键的一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于2020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即80号文,常被称为新版“限塑令”)将在2025年迎来收官检验,届时其实施成效将全面展现,对塑料污染治理格局的影响力也将得到深度评估。作为塑料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在塑料生产、使用、回收、处置、清理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入探索,不断寻求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措施,提升塑料污染治理水平,以实际行动彰显大国担当。一是突破塑料污染治理关键技术。在源头环节加大研发力度,致力于开发可降解塑料及塑料替代品,以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量。同时,积极研发高性能、长寿命且易于回收的塑料合成新技术。在回收处理环节积极鼓励环保节能型焚烧炉技术、烟气净化技术以及灰渣稳定化技术创新,深入探索难以回收再生的塑料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技术,大幅减少塑料废弃物的直接填埋量。二是应用数字化治理技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及信息管理公共平台,构建覆盖全国的统一监测网络体系,实现对塑料废弃物的即时监控,以及对塑料再生资源的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与流向追踪,有效提高塑料污染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和决策效率。三是统筹塑料污染治理科技创新资源。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组建塑料污染协同治理研究中心,汇聚全国塑料污染治理领域的科技力量,共同开展塑料废弃物循环利用科技项目攻关,从而实现塑料生态循环和再生利用。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