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始终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
2018-12-27 13:51:0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张西立

  日前基因编辑技术引发了社会公众的热烈讨论。笔者以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除了伦理、技术、市场以及安全等因素外,背后其实是我们对于自然的奥秘以及生命本质的理解。

  长期以来,就有人指出,即使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人类对于宇宙的起源、意识的本质以及生命的起源等依然存在不解之谜。这就是说,关于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关于意识本质的种种揭示,甚至关于物种起源的进化学说,严格地讲都是一种有待于进一步验证的科学判断。其实,何止科学,甚至哲学以及宗教、神学等观念的东西,何尝不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预判呢?既然如此,那么,人类发展到今天,难道对于包括整个宇宙在内的所有事物本质的认识还只是处在一个相当初级的阶段吗?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所有考古发现的结果表明,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也才不过几百万年,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五六千年。这就是说,不要说太阳系、银河系还有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即使放在几十亿年的地球演化史上看,人类的历史不过沧海一粟。在自然界面前,人类只是其中一分子,作为“万物之灵长”,最多表明人类能够依托自身拥有的智慧更好地履行人之为人的职责和使命,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妄想操控自身、主宰自然。

  其次,从包括中国、古希腊、古印度等文明古国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再到当代主流哲学思想的诞生,“认识你自己”“人定胜天”“人是人的最高尺度”等就成为人对自身认识的高度哲学结晶,其中揭示和蕴涵着一种深刻的价值趋向,即对人的理性和能动作用的推崇。这是数千年来,特别是指引人类走出蒙昧和黑暗时代,赢得自身不断解放的一座座思想的灯塔。因此,对于“理性”的力量,尤其是对于作为“理性”力量集中体现的现代科学技术蕴藏的巨大能量,从来都需要给予正视和弘扬。舍此,我们就无法取得和解释有史以来特别是五百年来人类社会所取得的惊人的文明进步。可是,正如近代以来为不少哲人所言,在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理性与情感等“二律背反”之间,应竭力寻求和维护一种必要的张力,保持一种动态的可控的平衡。这主要是因为,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客观物质世界面前,人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无论它如何“变异”甚至通过强大的现代基因技术为自己赋能,最终也难逃归于自然的法则。在这一点上,如若人们狂热到认为可以通过技术的力量彻底改变人的自然属性,即单纯地无限制地拓展、提升、强化它的主体性的一面,结果必将遭到人的自然属性一面的顽强反抗。

  再次,也是与上述论述相联系的地方在于,如同人的本质的发现和赋予不是认识或逻辑的结果,而是人们在具体历史条件下为了吃喝住用等基本物质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从根本上改变或提升人的主体力量,也必须遵循当下社会实践——绝大多数人乃至全人类现实生活的诸多客观条件的内在要求,而不是无视社会实践现状单方面寻求所谓“技术突破”。

  那么,当前世界是什么样的社会实践状况呢?

  一是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地位日益凸显,特别是随着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白热化,抓住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而确保主动和优势,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一个潮流。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暴露出一系列亟待重视和克服的弊病,这就是为人们常讲的“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如今,科技的这种双重效应不是弱了,反而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大潮下,越发突出而尖锐起来。

  二是相应的技术伦理缺位,特定技术社会化的外在氛围及价值规范尚未建构,使得类似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不具有完全的合理性。

  三是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的制约,无法规避其中潜在的巨大风险,对于可能导致的对人类整体的危害无从威慑和惩戒。

  四是缺乏国家间共同认可的普遍性制度和文化价值观的约束,这就使得单纯的技术“突破”容易陷入单纯商业目的的陷阱。

  我们至今赖以蛰居的“小小寰球”,高度风险的社会已然成为常态。出路何在?在目前可供选择的诸多方案中,最终恐怕还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寻找答案——必须来一场从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乃至制度体制的大变革,否则,真的不敢想象人类的前途命运会如何。为此,只有抓紧伦理道德、文化价值观、法律制度等建设进程,使得类似基因编辑等技术服膺于人类绝大多数的意志和福祉,而不是被无端利用,才是唯一选择。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