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走过山林要无痕
2018-05-15 15:30:00  来源:光明日报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休憩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每逢节假日,人们纷纷走向户外、亲近自然。然而,一些人的文明素质并没有与快速提高的生活质量同步,在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时,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在自然山林中留下痕迹,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河北省的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风景秀美,却正遭受着越来越多的垃圾侵扰,很多在山上扎营露宿的游客在登山线路沿途随意处置废弃物,严重破坏了山野的原始风貌,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而深圳市民非常熟悉的马峦山,境遇也大体如此。即使当地环保团体经常上山清理,仍难挡垃圾成堆。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城市附近。在人烟稀少的大西北长江源头区域,近年来也出现了大量难以降解的生活垃圾,直接威胁着草原生态和长江水源的安全。

  乱扔垃圾、随手摘采、喂食捕捉野生动物……一些人的种种陋习,让自己的文明素质掉了一地,也在无意识地破坏着山林。然而,实践中,管理人员发现,使用禁止、管制、处罚的手段,往往并不能减少游客对大自然的破坏。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保护山林?笔者认为,观念改变,行为才会改变,大力倡导无痕山林的理念或是当下解决问题的一条思路。

  无痕山林运动源于美国。1964年,为了保护拓荒时期以来仅存的野地,美国通过了《荒野保护法案》。但是,随着户外旅游的日渐盛行,户外活动人数激增,野地还是遭到了破坏。在亲近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两难抉择中,美国林业管理部门联合学者、户外活动团体和户外用品厂商开始推行“无痕”的旅行观念。1982年,美国林业局创造了一套名为“无痕山林”的课程,旨在通过传播一系列户外活动的行动技巧及标准,将人类行为对自然的影响降到最低。

  无痕山林的理念核心是把自然万物看作有灵性的生命来尊重爱护。无痕山林课程有七大基本准则,包括事前充分的计划准备、在承受力范围内的地点行走宿营、适当处理垃圾、保持环境原有的风貌、减少用火对环境的冲击、尊重野生动植物和考虑其他使用者。在七大原则下,还有许多小的行动准则与技巧。例如垃圾处理,应事先计划好,拆下食品的一次性包装再带上山,或者干脆选择较少包装的物品;再如行走路线,抄近路踩踏植被常会导致植被死亡,且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遇暴雨时更会变成泄洪通道形成洪峰。因此,人们应该坚持在已有的步道上行走。此外,相较于乱扔垃圾,喂食野生动物或在野外遗留剩余食品的行为似乎危害性不大。但人类食物并不适合野生动物,也影响了其在大自然中谋生的能力,更容易让它们养成恶习,反过来袭击人类。因此,户外活动应当严格管理和处理食物。

  面对我国日益兴盛的户外运动,我们亟须倡导无痕山林理念,大力宣传普及以“尊重”和“最小冲击”为核心的户外环保理念。要教育人们认识到,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要做的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克制带回纪念品的冲动,不留下垃圾杂物、不攀折一草一木;要引导每一位户外爱好者都做负责任的户外人,尊重理解自然、享受呵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除了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不要带走。”在黄山光明顶、在九寨沟旅游景区,在我国许多旅游景点,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公益广告语。这则告示用委婉的语言,劝告游人践行无痕山林的理念。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践行这样的理念,垃圾就不会玷污美景,鲜花小草就不会被践踏,山林美景更会因我们的精心呵护而更加美丽。

  (作者:贺震,系江苏省环保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