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生态环保动力源于内生需求
2017-10-16 13:28:00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王琳琳

  作为东北地区和吉林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城市、老工业基地,吉林省吉林市目前正面临着东北经济转型、供给侧改革、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历史性任务。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吉林市确定了怎样的发展理念,又是如何开展松花江生态和环境安全保护工作的?本报记者采访了吉林市委书记张焕秋。

  对话人:中共吉林市委书记张焕秋

  张焕秋,汉族,1962年出生,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共吉林市委书记。曾任中共九台市委副书记、市长,中共农安县委副书记、县长,中共农安县委书记,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副书记,中共吉林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中共吉林市委副书记、市长等职务。

  采访人:中国环境报记者王琳琳

  ? 生态环保工作的动力何在?

  ■ 来源于这座城市的成长性和未来发展方向,来源于内生的需求。

  中国环境报:为什么吉林市会提出“旅游文化名城、新型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生态环保在其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张焕秋:吉林市要建设“旅游文化名城、新型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市”,其背后渗透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绿色和可持续”。之所以确定这样一个发展思路和定位,主要是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从战略方向上看,这是深入实施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示精神的必然选择。第二,从实施路径上看,这是深入推进国家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和我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的必然选择。第三,从具体落实上看,这是立足吉林市“四美兼具”资源禀赋和城市特点,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必然选择。

  同时,从实现城市发展定位的产业支撑体系建设上,更充分证明了我们追求和坚守的是“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围绕城市发展定位,我们选择的主攻方向是构建“6411”现代产业体系,确定了“十三五”时期这座城市的发展路径。“6”是指大力培育旅游、健康、航空、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六大新兴产业,这是吉林市立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的战略选择。“4”是指发展壮大化工、汽车、冶金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传统产业,涉及城市如何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和可持续等问题。两个“1”分别是指重点扶持现代服务业和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综上所述,生态环保工作处于吉林市委、市政府工作的核心位置。吉林市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动力不仅来源于中央的巡视和督察,更主要的是来源于这座城市的成长性和未来发展方向,来源于我们内生的需求。这就不能不深入讲一讲前面我提到的“四美兼具”的资源禀赋和城市特点。

  所谓“四美兼具”,是指吉林市是一座彰显深厚底蕴传承之美的历史文化名城、彰显创新创业活力之美的新型产业之城,还是一座彰显四季皆宜特色之美的旅游度假名城,更是一座彰显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生态宜居之城。吉林市区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7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54.9%,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是我国最适宜人居城市之一。这种天然禀赋是我们进一步提升生态环保能力的基础,而生态环保正是我们保持保护这一最大资源优势的唯一途径。为了我们的自身发展、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也没有理由不把生态环保工作摆在最核心的位置,因为这涉及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

  比如我们的生态环境为吉林市做足冰雪文章、打造温泉旅游休闲经济带提供了条件。连续4年来,吉林市的旅游人口每年都以25%以上的速度增加。2016年,吉林市的旅游人口达到了4600多万人次。无论是发展旅游产业,还是发展健康产业,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和生活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环境是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我们可以结合环境的治理,催生新的朝阳产业和民生经济,何乐而不为?

  ? 如何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到实处?

  ■ 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责,建立 “尽职免责、失职追责”长效工作机制。

  中国环境报:近年来,吉林市在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以及综合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张焕秋:“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安排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项目228个,总投资近400亿元。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实施蓝天工程。深入贯彻“大气十条”,扎实开展“长吉平”3市共治大气污染专项行动,及时出台吉林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配套规范性文件。编制并适时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完善环境空气质量预警体系。推进集中供热、清洁能源替代。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实施沃土工程。集中开展清收还林行动。2013年以来,全市已清收林地273万亩,还林197万亩。 推动工业企业搬迁场地修复。 积极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持续开展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全面提升基本农田保护水平,全市已划定永久基本农田905万亩,努力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在综合环境整治方面,一方面,实施宜居工程。在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美化、绿化、亮化、硬化、净化水准。在农村,集中组织开展了以“六清”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市95个乡镇(涉农街道)、1378个行政村,累计投入资金近5亿元,覆盖面达到97.3%,村屯环境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变。另一方面,以“双十”重大项目工程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力抓手,推进环境质量从根本上实现明显改善。

  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吉林市先后获批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低碳试点城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和全城“暖房子”城市称号,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中国环境报:松花江在吉林市穿城而过,请问,吉林市为保护松花江流域生态安全和良好水质开展了哪些工作?

  张焕秋:做好松花江水源地保护工作,不仅关系吉林市的自身发展,更关系着下游数千万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关系着松花江流域和东北亚地区的生态安全。为此,吉林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摆在事关国计民生、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大局的政治高度,切实加大综合治理力度。

  全面开展环境保护集中整治。集中组织沿江环境整治行动,启动实施以水生态治理、生态环境修复、防洪改造、慢行系统完善为重点的松花江百里生态长廊建设及温德河流域生态治理及综合开发。2013年以来,除改造原有污水管线外,新建污水管线122.8公里, 取缔沿江生活污水排污口49个,今年还将新建污水管线41.8公里。编制完成《吉林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清单》,正在对远大河、跃马湖等“九河一湖”黑臭水体进行治理,预计投资10.8亿元,今年将完成60%的整治任务。

  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吉林市安全供水应急备用水源管线工程、蛟河团山子水库等供水工程开工建设,吉林市污水厂提标改造及扩建、3座城市垃圾处理工程竣工运营,磐石、桦甸、蛟河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完工,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1%。

  全面抓好近湖区域污染治理。组织开展松花湖近湖区污染治理,实施移民350户,退耕还林1000多公顷,建设人工湿地125公顷, 在建人工湿地48.8公顷。加强小流域治理,累计完成水土保持工程11项、小流域治理工程117项、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20平方公里。

  全面强化上游重点污染源监管。加强上游矿山污染监管,吉林市将11个矿业项目列入金属冶炼业废水及尾矿坝治理范畴,选矿废水中水回用、尾矿库扩建、含氰废水治理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基本实现矿业废水零排放。

  全面推进配套制度贯彻落实。全面贯彻落实河长制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切实履行好各级河长职责。

  通过不断强化综合治理措施,松花江流域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吉林市江段水质保持Ⅲ类以上水体标准,兰旗大桥、清源桥、哨口、溪浪口、白旗断面水质类别均达到了Ⅱ类水体标准,松花湖各断面水质均符合水质功能区目标要求,饮用水水源江段水质均符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标准要求。

  中国环境报:您如何理解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吉林市采取了哪些举措,加强各级干部对“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执行力?下一步,将会怎么做?

  张焕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是一种制度设计,通过这种制度设计,可以实现问题聚焦,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为了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到实处,尽全力做好生态环保工作,我们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分管市委常委和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和组织落实生态环保工作。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生态环保重点工作,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和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

  今年,我市还下发了《吉林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试行)》,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责。对不能履职尽责的,按照相关规定严格进行责任追究。可以说,目前我市已经建立起“尽职免责、失职追责”的环境保护长效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对生态环保工作的执行力也大大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会借助这次中央环保督察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意识,坚持发展强市和生态立市并举、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实行更加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好我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实现发展与生态“最大公约数”。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