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助推环境成本内部化
2017-09-28 11:10:00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周军

  近日,舍弗勒事件再次引发网络上关于环保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大讨论。笔者认为,环保措施影响的只会是破坏环境的群体的利益,但将使全社会受益.环保措施可能会对某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有短期影响,但也是对传统的先发展后治理模式的转型,为未来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整了产业结构,而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

  从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上看,环境的外部性导致了环境破坏者的行为给全社会带来福利损失,但其只承担了极小部分成本,而经济收益却由其独享,导致一些企业及相关行为人为了获取短期经济收益,进行了饮鸩止渴式的恶性开发,而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的目的就是要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由于过去一些政府过多强调经济指标,在对企业的环境管控上并未能严格执行环境标准和政策,使企业产生环保措施可上可不上、可开可不开的错觉。一旦环保收紧,就叫唤吃不消、运营成本提高、要提高产品价格、威胁会影响经济等,殊不知这些成本本应是企业自己应该承担的,只是以前环境成本内部化不彻底而已。

  在这方面,美国经验值得借鉴。美国是市场经济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颁布实施的环境政策与手段都经过了定量的成本效益经济分析,较好地将环境成本通过货币形式内部化。美国人口普查局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为什么美国制造业产生的污染在持续下降?贸易、法规、企业生产率和消费偏好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报告指出,1990年~2008年间,通过日趋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与标准,美国制造业排放的大气污染物降低了60%,且污染物排放量的降低主要来自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强度的下降,并非工业产品结构以及产量变化,但与此同时美国制造业产值增加了1/3。这也从实证角度印证了波特假说:“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促使企业进行更多的创新活动,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从而抵消由环境保护带来的成本并且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盈利能力,提高产品质量获得竞争优势,同时,有可能提高产业生产率”。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