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多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2017-08-17 11:05: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鞠昌华 张慧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农产品产量的连年丰产攀高,我国农业污染物排放也对环境形成巨大的污染压力。当前,我国农业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到全国排放总量的约1/2和1/3。与此同时,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问题凸显。此外,发达国家针对农产品进口制定的“绿色壁垒”,影响了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因此,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保障城乡居民餐桌安全和生命健康,促进农业国际贸易的必然要求。

  建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机制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机制。具体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构建绿色空间布局。依据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科学分析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空间,实现农业发展区划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的保护。要优先推动以下重点地区农业绿色生产空间布局优化。一是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要根据农业面源污染的产排放系数的计算,控制区域作物种植面积,合理规划作物种植的空间布局。二是水资源短缺地区。要在积极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提高旱作作物种植比重的同时,降低种植业面积和实施休耕。三是重金属重点污染防治区。要在耕地重金属污染普查的基础上,科学划分重度、中度和轻度污染区,分区制定治理方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种植业。

  形成绿色生态农业系统。通过使整体生态农业体系废弃物最小化,使农业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产生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和经济效益良好的“共赢”效果。通过不同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产业合理链接,达到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的目的。

  推行绿色生产技术。绿色生产技术主要包括高效的水热等资源利用技术以及精准无公害农药化肥施用技术等。通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药化肥等农资流失最小化,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

  发展绿色农资技术。绿色农资技术是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保障,包括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技术、环保缓释的肥料技术、安全高效的饲料技术、可降解薄膜技术和抗病虫害良种技术等。以农药为例,对于化学农药,在保障高效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实现其低毒、微毒,加强其降解的研究,降低农药残留;积极发展高效生物农药技术,以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保障农田生态系统乃至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与污染控制。针对各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农田生态保护技术、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与控制治理技术。在西南生态脆弱区,突出脆弱区生态保护,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展退耕还林还草、修筑梯田、建设集雨池等,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在长江中下游、黄淮海等农用化学品过量投入区域,应大力推动化肥农药氮磷控源治理,建设农田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等设施,净化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

  促进绿色包装与消费。农业绿色发展除了体现在绿色的生产过程外,还体现在其后的包装和消费的绿色。对绿色农产品的包装不但要求包装材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达到减量化、能重复使用和再生的要求,而且还强调在包装中对绿色生产环境、绿色生产过程的信息可获取性。通过推动绿色标志认证、发展绿色供应链和消费绿色产品等工作,建立起绿色、无公害及有机农产品的消费体系。

  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还必须建立起包括法律、技术、组织等在内的支撑体系。

  一是法律支撑。积极研究制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以及耕地质量保护、农药管理、肥料管理、农业环境监测、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等法规规章,制定修订耕地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膜、饲料添加剂重金属含量等标准,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法律、规章制度及标准体系的保障。

  二是管理支撑。在质量体系保障方面,要建立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评价体系,加快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在绿色经济保障方面,要建立健全农业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建立合理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引导节约用水;建立健全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态修复治理区和蓄滞洪区生态补偿机制。在绿色考核管理方面,要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将耕地红线、资源节约利用、环境治理等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范围,为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三是技术支撑。加强公共财政对农业科研尤其是绿色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实现生态技术的持续有效供给。同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积极探索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转化模式,推动绿色农业科技的转化。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强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用技术培训,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使绿色农业技术得以推广应用。

  四是财税支撑。在有条件的地区对因限额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农业产出减少而给予生产者适当的经济补偿,通过农业补贴与环境保护挂钩,鼓励受补贴农民自觉采取绿色农业。对采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绿色农资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绿色信贷、绿色证券使绿色农业经营者获得更多融资优势。开发绿色农业保险,为采取绿色农业技术而在一定程度上在生产中带来的风险增加提供保险保障,以帮助绿色农业生产者降低面对自然的不确定性而被迫选择非绿色农业技术的压力。

  五是组织支撑。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客观上要求把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农村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组织通过提供技术、信息、资金、购销、储运等服务,保证成员绿色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重点扶持民间自发形成的、在绿色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已经具有较强示范和带头作用的各类专业合作社,给予必要的经济扶持,帮助其扩大辐射能力。

  六是社会支撑。在全社会范围推广绿色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促进对绿色农产品消费和支持。积极构建绿色供应链,建立绿色农资产品和企业信息平台,建立绿色农产品追踪体系。此外,培育从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的专业化企业和组织,探索建立第三方治理模式。

  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