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四有机制”让小流域活起来
2017-04-10 14:56:00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魏然

  福建莆田绶溪,是流经莆田城区的小流域。“过去,每逢台风、暴雨或水库泄洪,我们这里成片的荔枝林就被冲,农田就被淹。暴雨过后,污水横流,垃圾成堆。”住在附近的杨大爷感慨地说:“谁会想到,现在这里变成了市区最大、最有人气的公园了。”

  绶溪整治是福建小流域治理的一个缩影。

  清清小溪水,绕村入江流。作为大江大河的毛细血管,小流域不仅关系到饮用水水源水质好坏,也承载着百姓的殷殷期盼和乡愁所系。

  民之所需,政之所向。继去年省政府印发《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计划(2016~2020年)》后,福建省近日又将小流域综合整治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并探索出“有专人负责、有检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的治水“四有机制”,成为办好这一民生实事的法宝。

  据了解,今年福建省将重点实施93条小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力争完成年度有效投资20亿元以上,73条小流域的水质类别得到有效提升。

  如何用“四有机制”打破治水藩篱?福建给出的答案是:有专人负责。通过“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明确省、市、县、乡、村五级职责,建立小流域河长制和河道专管员制度,对河道实行网格化管理。明确年度投资目标、具体建设节点、具体监管部门、具体建设单位以及具体责任人。这样既能避免部门掐架、地方推诿,又能形成治理合力。

  福建小流域众多,有些地处偏远,监测力量的保障,监测范围的划定,这些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有检测设施,这是“四有机制”明确的另一重点。建立监测体系,新增监测点位636个。针对不同类型的小流域河段,建立与其相匹配的监管硬件设施和较为完善的小流域水质监测体系。在小流域乡镇人口聚集区河段、污染源较为集中、水质差、乡镇及以上行政区交界的重要河段,配套建立监控视频等环境监管硬件设施。

  保护水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福建长远发展。要长久保持优质的水生态环境,还得“有考核办法”。福建提出,建立小流域考核机制,定期对小流域综合整治情况进行检查督查,将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拓展到小流域,定期向社会公开并公布整治进展。将“小流域综合整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开展情况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内容。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度一督查,对流域整治不力、未完成阶段整治目标任务的地方,采取媒体曝光、通报预警、约谈及限批等措施;对水质持续恶化、不升反降的,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

  相比大江大河,小流域监管的难度更大,“有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健全小流域突发环境风险应对机制,定期公布小流域水质信息,并及时向公众公布整治效果及重点工程进展情况。按照“突出重点、分级管理”原则,每条河要建立“一河一档”和项目库,制定河长考核细则和奖惩办法。建立河道管护长效机制,对所有河段水环境进行管理。

  福建省发挥资金、项目的“四两拨千斤”作用。省财政设立小流域“以奖促治”专项资金,“十三五”期间每年预算安排3亿~5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小流域综合整治,推动饮用水水源地整治以及小流域水生态修复及水土保持等项目建设。

  对整治项目建设进度快、水质类别提升明显、落实“四有”要求规范的地方予以重点支持,对于超额完成任务的予以适当资金奖励。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