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千百年来,长江绵延千里,哺育着整个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江水道,自古有黄金水道的美名,支撑着大半个中国的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之歌正在神州大地上唱响,一条加速腾飞的黄金经济带正焕发勃勃生机。
然而,在这条黄金经济带上,却笼罩着环境破坏的阴霾。2014年4月,甘肃兰州发生严重的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后几天,湖北武汉汉江水质又出现氨氮超标;2014年8月,因硫精矿洗矿场直排废水,重庆巫山县千丈岩水库280万立方米水体受到严重污染;2015年11月24日,甘肃省陇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尾矿库发生尾砂泄漏,造成嘉陵江及其一级支流西汉水数百公里河段锑浓度超标……我虽然不是这些事件的亲历者,但一次次事件却如砸向心头的一次次重锤,让我日夜难安。
长江经济带建设这么一个区域广、工程量浩大的项目,怎样在推动的同时,抓住“绿色发展”这个关键,把“生态建设”摆在第一位?各地情况差异巨大,会遇到怎样的共性问题,又该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我带着紧迫感和责任感,开始了调研。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等11个省市,如此大的面积,凭我一己之力,调研怎么开展?我利用出差之便、探亲间隙和旅游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走走、看看、问问、查查。我还联络亲朋挚友,委托他们帮我收集相关资料。
在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梁子湖畔,我了解到,原来1.2万亩的水域全部被渔户用围栏隔断用于养殖,渔户每年1亩的水域要撒2吨的肥料,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高密度的养殖也极易造成水污染,而这些水通过港渠与长江连通。如今经过治理,拆除了围栏,水污染少了,附近村民做饭也不用再买矿泉水了。
我也了解到,造成长江水质下降和环境污染的因素中,工业结构性污染最为突出。一位住在长江沿线工业区附近的村民指着门前的沟渠告诉我:“水的颜色白天看着还是清澈的,到了晚上经常会泛起彩色的物质,很多地方都不长草了。”
让清洁的长江水回到“一江春水向东流”时的样子,这不仅是流域人民生存的需要,也是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建议:
要从国家层面制定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法规,组建统一、权威的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全面负责长江流域水行政管理、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水科学研究。要科学地、可持续发展地规划长江沿岸的产业布局,全面提升经济带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对每个项目认真做好环境评价及再评价工作。坚持污水处理等环保设备与生产设备及生活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要关注经济带内农业对水体的污染和治理,进一步加强对长江危化品生产和运输的监管力度。要进一步增加长江水质监测点数并做到科学布点和操作,用好监测数据使其具有可比性、权威性和服务性,便于人们的了解与应用。要建立县、市、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替代现在的污染物浓度排放标准制度,并纳入县、市、省领导的政绩考核。
(潘 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