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为什么“周末不营业”?
2016-12-13 08:45:00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鲁枢元

  在瑞士首都伯尔尼,正赶上星期天。首都的商业中心大街——据说相当于我们的王府井,却冷冷清清。一路长廊下的商家橱窗,倒是灯火辉煌,摆放的货品璀璨琳琅,但一律“锁将军”把门,无人营业。原来,店主与店员都度周末,自找地方逍遥去了。游客若想购物,只有等到星期一他们上班后再来。

  这让中国游客很是郁闷、很不理解:周六、周日正是绝好的商机,商家不是应该使出打折销售、有奖销售、送礼销售等种种招数,把个假期搞得比平日还要喧闹十倍吗?

  瑞士人难道不晓得赚钱的门道?恐怕并非如此。能够将一块腕表的方寸之地做到精工极致,不至于笨到不会赚钱。问题在于,他们观念中有比钱更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从从容容地过日子。节假日宁可不挣钱,也要跟家人去湖边看风景、到林子里听鸟叫……这是一种享受!据说,这种观念最早起源于宗教信仰。上帝造人劳作了6天后,第7天就要放松休息了。后来,它演变为一种商业伦理,甚至被商业法规所固定下来。

  意大利的罗马、佛罗伦萨,我是30年后重游。同行旅伴多次问我:30年间的变化如何?说老实话,从市容上没有看到多大变化,不仅万神殿、特雷维喷泉、西班牙广场、君士坦丁凯旋门、圣母百花大教堂这些古迹没有什么变化,市内的道路也还是石块铺就的老样子,窄窄的马路上跑的仍旧是有轨电车,市政厅仍然缩在500年前的老房子里。不仅30年,似乎300年来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最大的变化,应该说是我们中国人带来的:各个景点黑压压挤满了我们的同胞。30年前,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在罗马、佛罗伦萨、米兰、威尼斯盘桓十多天,几乎看不到中国人。街上一位新加坡的男士热情上来打招呼,原来是把我们错当成他们国家的人。问清是中国人后,男子则更是多了一份同族同宗的自豪。火车上,同座的一对到南方旅游归来的意大利老夫妇一开始倒是对我们冷眼相看,但知道我们是“Chinese(中国人)”后马上笑脸相迎,并且道歉说把我们看作成群结队来观光的“日本人”了。

  如今,在欧洲、美洲甚至非洲,我们中国人也“汹涌而至”。说来也是,如果家里偶尔来一位远方客人,自然会像孔夫子说的“不亦说乎”;如果整天川流不息地来客人,一来还是一群,而且在你家里颐指气使、吃喝拉撒,你会不烦吗?出国旅游,显然是近年来中国的一大变化,连带也影响着世界。

  作家周立波曾经出版过一部小说,叫《山乡巨变》。岂止“山乡”,大中小城市也都在发生“巨变”。“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乘卫星、坐火箭,一天等于二十年”……不知不觉,“日新月异”成了上下一致追求的目标。虽然变化迅猛,但也留下了一些后遗症,不但损伤了自然生态,而且让社会生态也变得焦虑起来。

  我生活的是一座古城,曾经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东方威尼斯”。直到民国初年,它仍然保留着历史上的风貌。但如今,市内的河流已经被填塞多半,“威尼斯”显然是做不成了;万顷湿地被开发成工业园区,“鱼米之乡”成了房地产商争抢的战场,摩天大楼一幢幢拔地而起。与此同时,水源开始变得污浊,雾霾不时显现,交通开始堵塞,加之房价涨落、股市起伏,进一步纠结着市民的心绪,往日舒缓、清净、悠闲的古城似乎渐行渐远。

  这些年来,世界上变化最快、最大的国家,非我们中国莫属。其中成就显著,但也不乏隐忧。诸如环境恶化、资源流失、文化失衡、价值观念沉降等负面东西,一定程度上消减了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

  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变化总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变化有常,这个“常”就是有规律、有定则的意思。日月运行、昼夜轮替、潮汐涨落、草木盛衰、人生否泰、社会沿革都处于变化之中,也都处于一定的节律、轨道的变化之中,这叫“常规”。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违背自然规律、违背社会规律,就会摊上太多的“凶险”。这样的教训,值得我们总结。

  所以,我想建议出国旅游的同胞,不仅是看看西洋的风景,也不要一味抢购各式各样的奢侈品,而且更要掂量一下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过程、国民价值理念以及日常生活风格。瑞士、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也许不算是现代工业国家的翘楚,但也少了许多工业化带来的弊端,甚至还保留了不少传统生活习惯。我从中能够体味到的一点就是,日子还是要从从容容地过。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活,是更合乎人性的生活。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吴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