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民营企业的“五新盼、五常盼”
2018-01-05 10:35:0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廖清成 许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良好环境”。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相继出台的一系列降成本、优环境惠企政策,有效帮助实体经济缓解了经济下行压力。在充分肯定系列惠企政策成效的同时,不少企业也表达了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期盼”,这些“期盼”既包括企业针对“成长中的烦恼”表现出的新诉求,也有长期以来一直的诉求。

  民营企业的“五新盼”

  许多优质企业和有发展眼光的企业家对政策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降成本等眼前的“等、靠、要”诉求,而是更多地期盼地方各级政府在帮助企业顺应市场形势抢占商业先机,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企业自身素质上出台新的政策。

  一盼“大数据库”,地方政府在帮助民营企业顺应智能制造大势中给予扶持。当前,“中国智造”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热词。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的过程中,大数据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企业而言,现在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必须针对客户的需求,体现产品供给的个性化,而这必须建立在基于客户需求的大数据库基础上。企业要实现大规模批量生产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转变,就必须依赖于以工业化的手段、效率、成本制造个性化产品的智能制造模式。然而,建立基于客户需求的大数据库建设,对单个企业而言难度极大,只能期盼政府或行业协会主导。

  二盼“抱团出海”,地方政府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给予民企更多协助。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许多优质民营企业已经有实力走全国化甚至全球化品牌发展路线。然而,民营企业与国企不同,“走出去”面临许多症结,比如法制风险、金融风险、市场信息风险等。许多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更希望能够在政府主导下“抱团”走出去,实现跨区域甚至跨国界产能合作,拓展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外销通道。

  三盼“人才动能”,地方政府在产业变革中加快新型实用人才培育。实体经济的基石是分布在各行各业中、具备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千禧一代”正在逐步成为职场新生代力量;另一方面,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有效供给滞后于变革步伐,创新引领人才、专业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中低端一般劳动力供给过剩。许多企业认识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才越来越被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源。然而,依靠单个企业力量开展人才发掘必定力不从心,需要地方政府创造便利条件和政策环境。

  四盼“公共服务”,地方政府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中配套服务要跟上。很多地处三四线城市的迁入企业表示,当企业从一二线城市迁来时,往往会面临“厂子搬走,人跟不过去”的困境。而究其原由,并不仅仅是因为收入落差。对许多劳动者而言,好的生活配套环境也很重要。只有下大力气改善工业园区的公共配套服务水平,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让劳动者得到便利,才能使企业顺利实现跨区域转移。

  五盼“涉企服务”,地方政府在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要加力。与发达省份相比,诸多中西部省份在科技情报、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发展明显落后,许多大企业在当地建厂,而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品牌设计、维护管理等继续依靠外地力量。同时,现有的一些涉企服务机构也时而暴露出高收费、低服务的问题。对企业而言,增加了经营成本,迟滞了商业先机。

  民营企业的“五常盼”

  “五常盼”,主要是多年来企业一直存在的呼声诉求,但与以往相比,内涵又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盼继续“降成本”,其中降物流成本、金融成本、社保成本的诉求非常显著。物流成本方面,由于燃油、路桥等费用跌少涨多,致使物流费用呈连年上涨态势,一些依赖于物流链的企业反映,近年经营成本中有三成左右为物流费用。金融成本方面,国有企业处于优势地位,融资规模大、成本低,而民营企业处于劣势地位。用工成本方面,除工资水平继续上涨外,一些地方社保缴费基数标准、征收方式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盼继续“优环境”,其中解决政策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特别突出。一些企业表示,其对市场信息比较敏感,而对政策信息比较迟钝,很多时候如果不是主动打听或相互交流,对政府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往往知之不全、知之不深。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普遍期待地方各级政府设立惠企惠民“主动提醒”机制,让政策更加公开、透明,缩短政策到达时间,提高企业对优惠政策的承接力。

  三盼继续“搭桥梁”,其中构建协同创新新机制的愿望日益高涨。许多企业反映,由于体制性原因,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在协同创新平台上,始终难以达成比较一致的目标导向,缺乏规范的合作共赢机制,研发专利成果与投产达产之间,也欠缺有效的信息互通桥梁。广大企业更希望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探索协同创新、融合创新的新路子,打通政产学研用、政企金之间的通道,大力强化科技同经济的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的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的对接,加快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新机制。

  四盼继续“惠金融”,其中优化民营企业征信平台建设的呼声尤为期待。与国有企业可以获得银行提供的时限较长、利率较优惠的固定资产贷款相比,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只能从银行获得一年一贷的流动资金贷款,到期必须先行全部还清才可以续贷,给企业增添负担。许多企业只能依靠地方政府提供的过桥资金,甚至高利贷缓解燃眉之急。许多优质和潜力企业表示,希望地方政府加快完善征信平台建设,金融机构真正给予民营企业国民待遇,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多品种的金融服务。

  五盼继续“治侵权”,其中整治知识侵权的呼声极为强烈。一些企业反映,其研发设计动力不足的外部原因,往往是由于其知识产权得不到有力保护。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其并不掌握核心科技,更多的设计创新主要体现为配方改良、外观创意上,这些投入大量人、财、物取得的原创成果,投放市场不久便被同业模仿甚至超越,向政府部门投诉反映也大多无果而终,影响了企业进一步研发的积极性。

  地方政府的因应之策

  民营经济发展进入到转型升级的新时代,关键是要破解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重大难题,营造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

  优化政务服务,改善民企经营环境。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一方面,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另一方面,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要着力破解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营造法治、公平的市场环境,保障民营企业经营实现规则、机会、权利“三平等”。要以“法无禁止皆可为”为原则,加快建立行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着力消除显性或隐性门槛,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

  攻克融资心结,畅通民企经营血脉。针对多年来始终困扰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和商业银行不敢放贷的心结,一方面,地方各级政府要尽快开展民营企业信用数据库建设和信用评级。规范融资中评估、审计、保险、登记等金融中介服务收费,构建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体系。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稳步发展“新三板”市场,规范新型互联网金融业态,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地方各级政府要推动银行培养科学理性的信贷风险容忍度,打造风险管理核心竞争力。要引导商业银行加快转变经营和服务理念,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建立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风险控制制度和风险补偿机制。

  激荡经营活力,引导民企创新管理。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应该靠自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无需作为。一要大力搭建“双创”平台体系,打造“双创”技术平台,积极支持民营企业申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民企创新成果转化。二要实施民营企业智能化提升计划,着力帮助有前景的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管控、购销经营和制造服务等环节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三要协助民营企业开拓市场,着力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区域名牌,全面带动提升民营经济的产品档次、品牌和发展规模。四要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管理理念和方式,加快实现企业自身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