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刘志彪:2018年转向推进高质量发展
2018-01-02 10:55:00  来源:长江产经智库  作者:刘志彪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201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对十九大报告要求的一个具体落实。这次会议的主题词是“发展高质量经济”。按人民日报社论定义,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这就进一步指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转向了高质量发展。

  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要求。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是继过去二年来“三去一降一补”行动取得阶段性成就之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又一个必然的重要的行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之后的必然。过去是短缺经济,主要应该用速度加快解决“有无”的问题;现在是过剩经济,必须开始用质量去解决“好坏”的问题。二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我国的供给体系如果不能提高产出的质量,那么日益增长的民众需求就会把很大一部分购买力转移到国外,从而导致国内产能进一步严重过剩,不能实现再生产的正常循环。三是缓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现在民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没有高质量经济体系来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社会主要矛盾就会加剧,摩擦就会增加,社会发展就不稳定。

  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有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201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这一要求紧密结合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国情,把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总体要求,非常明确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地方政府就GDP增长的绩效竞争,一直是与不断深化的市场力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的。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展开地方政府之间的增长竞争,是中国经济有别于其他转轨国家的重要特征。这一竞争格局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是也显示出了一些地区片面追求数量、粗放发展的不良倾向。现在中央要求把这种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锦标赛,改为“高质量发展”的新竞争,这种“指挥棒”怎么指、往哪里指,将引领地方和部门干部们努力的方向。如何建立指标体系,制定政策体系,确立标准体系,组织统计体系,进行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直接关系到找准方向、促进科学决策、凝聚发展共识,是引领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需要探索解决的重大问题。

  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坚实的发展底线。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是未来几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千头万绪、纷纭复杂的经济工作中,这三大攻坚战是化复杂为简单,是纲举目张的工作。其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是为了实现稳定协调发展;抓精准脱贫工作,是为了实现公平共享发展;污染防治工作,是为了实现生态绿色发展。因此,三大攻坚战践行了五大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例如,防范重大的金融风险,需要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一方面,需要我们在实体经济内部大力鼓励技术创新,同时以这些创新类资产为基础,通过金融部门的资产证券化,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质量更高、收益更稳可投资资产;另一方面,要强化金融部门的制度创新,利用现代金融尤其是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活动,让更多的科技型企业与资本市场一起成长。这种实体经济、现代金融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协同发展,就是十九大报告要求建立的高质量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高质量发展,未来要适当减少政府的经济职能、增加其民生、文化、生态和社会职能。为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的决定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我们需要做出这样的选择。众所周知的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决策者必须受到硬预算的强烈约束。只有如此才能做出理性的、追求经济效益的决策。地方政府预算约束松弛,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也是粗放发展、债台高筑、可能发生金融风险的基本原因。适当减少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利于其把精力集中在缓解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上,也有利于减税降费、推进扩大内需,更有利于确立企业的真正的市场主体地位。

  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有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具体布置了明年经济工作的八项重点工作。根据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重大结构性失衡”的根本性问题,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重点要在“破”、“立”、“降”三个字上下功夫。破立降是追求供给体系高质量的具体行动。破,需要运用结构性政策进行供给侧调整,促使资源通过竞争性市场机制更多地流向现代高技术产业中的创新企业,同时要掌握和运用好关键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千方百计地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立,一是通过人力资源和科技投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加高质量部门的供给;二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利用其改造传统部门,降低对过剩部门的资源投入;三是以优质的技术创新类资产为基础,通过金融部门的资产证券化,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质量更高、收益更稳可投资资产。降,是为了以此优化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提高实体经济投资的回报率,增加其投资吸引力和竞争力。当前要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