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坚持用改革精神管党治党”的鲜明要求。同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的郑重要求。202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再次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努力取得更大成效,确保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落地落实,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这一系列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党坚持用改革精神管党治党的强大历史主动,深刻表明了党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历史自觉,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
深刻认识用改革精神管党治党的重大意义
用改革精神管党治党是赓续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新时代国企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杀出一条血路”,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到“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改革精神已经成为改革开放进程中最具标志性的精神路标和最富创造性的精神品格。从伟大建党精神的发端源头,到新时代改革精神的最新表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体现出突出的历史性和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成为指引和支撑中国共产党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契机,面临着最有利的发展条件,我们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现实国情,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使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
用改革精神管党治党是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这就意味着,党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核心,直接关系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前途命运、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前途命运。因此,必须确保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处于领导地位,确保党在改革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主体支撑。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为复杂,涉及的利益格局调整和制度体系变革更为深刻,改革措施的关联性、耦合性、协同性更加突出,迫切需要党把握航向、指引方向。只有坚持用改革精神管党治党,凝聚起全党上下的改革信心和行动合力,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引领和支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将改革航船推向更为广阔的未来。
用改革精神管党治党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好的历史难题和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党领导改革的必然性和合法性就在于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和先进性本质。党要永葆长期执政地位和先进性本质,必须依靠党的自我革命。我们党作为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马克思主义政党,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执政,既有集中力量办大事、凝聚合力创伟业的独特政治优势,也有管大党、治大国的大党独有难题。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艰巨繁重,全面从严治党面临新形势新要求,解决大党独有难题迫切需要从改革精神中汲取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强大动能。
准确把握用改革精神管党治党的丰富内涵
改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形成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也是新时代改革精神的思想精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这一“欧洲形式”的科学理论要转化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理论,必然要经历一个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跃变和升华。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路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逐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党历史上的每一个生死转折节点、每一次重大抉择关头,都是依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找到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来解决和推进的,这也是我们党能够始终劈波斩浪、无往而不胜的思想密钥。
改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历程中形成的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精神。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改革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真刀真枪地改、实实在在地变,必然会遇到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一路走来,能够战胜一切强大敌人、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敢于担当、英勇斗争。”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精神始终是支撑改革开放从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内核,是指引改革开放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精神驱动和思想基础。正是这种勇于担当、敢闯敢试的强大气魄与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昂扬斗志,支撑和保障着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前进,不断开辟更为光明的未来。
改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主动融入世界历史大趋势过程中形成的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精神。改革与开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也是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动力所在。新时代改革精神内在蕴含着主动融入世界历史大趋势,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开放的改革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始终把握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吸收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发展经验,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在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更好实现自身发展;同时,我国坚持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积极主动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共同繁荣发展注入更大确定性,努力实现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共生共享。
(作者刘勇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王国洪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基地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