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我要像孙思邈一样 悬壶济世”
2018-04-13 09:0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刘冰剑

  “孙思邈在儿科、妇科、针灸等方面成就很高,我是学儿科和针灸的,要像孙思邈一样悬壶济世,免费给加蓬和非洲的穷人看病。”说这话的是在中国学医17年、5月即将回加蓬的中医博士郭末(Dr.OVONO NKOMO),他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是非洲首位中医博士,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推广中医文化,获得亚太地区非洲人民成就奖。

  郭末出生于医生世家,叔叔、哥哥、表哥都是医生,有的在法国留过学,有的在中国留过学,在加蓬都很有名气。郭末从小就向往中国,2001年,高中毕业后,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拿到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前往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西医临床。大三时,他到上海瑞金医院实习,第一次见到了针灸、火罐等中医疗法。

  “中医就像变魔术一样,除内服中药外,其余都是自然疗法,安全又便宜。我们加蓬缺医少药,大部分地方没有通电,西医诊疗设备大都用不上。而中医大夫通过号脉、针灸等就把病看了,一个人就是一座医院,中医很适合加蓬。”郭末像发现了“新大陆”。

  于是,2005年西医本科毕业后,郭末来到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中西医结合本科,获得了中医儿科硕士学位,2016年取得针灸推拿博士学位。这时,他来到中国已整整16年,从22岁的青年变身38岁的“大叔”。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这是一位学中医的中国校友对我说的。的确,学中医太苦了,特别是对我这样一个外国人。”郭末笑道。

  最难的是语言。起初,遇到难以理解的中医名词,老师咋讲郭末都不懂,只好去查这个词的英语、法语意思,再背中文解释。大部分中医书是古文,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都是中医学生必啃的大部头,古文不通,根本拿不下。郭末“头悬梁,锥刺股”研习古文,最后,古文水平甚至超过了班里很多中国同学。

  背中草药功效、背药方、背人体穴位功效……上课之余,每天都在不停地“背背背”。 本科5年,郭末每天凌晨2点左右才睡,5点又起床。5年里,他住在老校区,每天要坐车一个多小时去新校区上课,一上车就开始背书,是学校里最用功的学生。

  最难熬的是冬天。“加蓬没有冬天,而那时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室还没有供暖设施。考试时戴着手套,手还是冻木了。有年冬天特别冷,手脚都冻烂了。”

  冬天难耐,中文难学,郭末一度想回国,“好歹还有个西医本科毕业证呢。”好在老师、同学们一直鼓励他,他咬牙坚持下来。

  因为品学兼优,郭末一直拿中国政府的奖学金,学费、食宿都是公费,大大减轻了父母的负担。

  “中国政府最好,中国人最好,中医最养生。我爱中医,要在全世界推广中医,传播健康。”从中医本科二年级开始,郭末就在南京、上海、天津、北京等地给外国留学生和外国的中医爱好者讲课,介绍中医。 他有很好的语言天赋,“从小妈妈就鼓励我学好外语。法语是加蓬官方语言,英语是必修课。高中时要选修西班牙语或德语,我都选了。后来因为要给巴西留学生讲中医,又学葡萄牙语。再加上我的加蓬民族语言芳语,以及来中国学的汉语,我总共会7种语言。”

  2007年,作为优秀留学生代表,郭末和时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吴勉华一起,参加了世界联合会针灸学年会,从此,他开始在世界范围推广中医,应邀去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美国、墨西哥等100多个国家介绍中医。

  郭末觉得推广过程中最难的事,是给外国人讲解中医理论。西医一般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中医讲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可能你牙疼、头疼,治疗穴位却在手部的合谷穴上。“外国人觉得这很奇怪,他们的文化里没有穴位、经络概念。”郭末曾经为此特别苦恼。“例如按摩合谷穴,一般15—30分钟,要结合年龄、症状、性别等,运动员、小孩使力就不一样,男、女使力也不一样。”推广中,他常常要和外国人“论理”。

  让他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办中医学院、有了中医教育,外国的中医大学本科入学考试竞争激烈;在他去过的30多个国家里,中医的待遇超过西医。

  郭末对传播中医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他还是想回到加蓬。“非洲的医疗最落后。像加蓬,人均寿命只有50岁左右。非洲人吃饭、作息没规律,爱吃肉,不吃蔬菜,不喜欢喝水,根本不懂养生。我回国后,将以加蓬为中心向全非洲推广中医,开展针灸、按摩以及儿科诊疗等培训,在电视上作养生讲座……”郭末说。

  为回国发展,郭末做了大量准备。他建立了中非中医文化交流网站,采用中文、法文、西班牙文、英文四种语言,成立了非洲中医培训公司,培养中医人才。“目前,非洲传统草药医比较普遍,但实际医疗水平低。中医和非洲草药医是相通的两姐妹,中医是‘大姐姐’,非洲草药医是‘小妹妹’,我会将中医、草药医融合推广,形成以中医为主体的推广体系。”

  “从今年5月开始,我要走遍非洲推广我的计划,先在加蓬、赤道几内亚、加纳、突尼斯4个国家工作。如果没钱了,我就一个人走路去,再苦再累也不怕,我要用余生做好这件事,因为孙思邈已经住在了我的心中。”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