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自信的源泉
2018-03-30 09:16: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贺云翱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从哪儿来?我认为,首先要从中国的文化根脉中去寻找。我常说一句话,叫作“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华文化一万年”。考古发掘的结果表明,中华民族早在一万年前就已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先后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水稻文化、黍作文化、制陶文化、建筑文化,等等。在从春秋战国到西汉的这一段时期里,中华民族完成了一系列对文化自我的重要界定,形成了以儒家为核心、以道家为补充、以佛教文化为重要精神支撑的核心文化。特别是儒家“家国一体”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情怀,深刻地阐述了个人、家族和国家之间的共生关系。

  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一些不理解或质疑。例如,有人认为中国历史上缺失了“法”的存在。其实,只要看看秦简、汉简就知道,关于如何奖罚分明、如何处理经济关系,无不规定得清清楚楚。很难想象,中华文明如果没有一套内在的东西,如何能维持绵延发展,成为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活力的文明。在长期与大自然、异族进行斗争的实践中,中华民族还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更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一位哈佛大学教授说,中国人怎么没有信仰?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体现的不就是中国人百折不挠、不屈不服的信仰吗?这种信念信仰每每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海纳百川,善于吸纳外来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所以,不是偶然、短期、局部的因素,而是根植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规律性、总体性的东西,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反复地证明了这种文化的优越性。

  今天,处于全球化背景和西方意识形态冲击下的中华民族,再一次站在了做出发展抉择的十字路口。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经历种种彷徨、反思、比较和抉择之后,我们终将回归到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中,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当下,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前提,这是对待民族文化遗产的基本态度。

  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分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之成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强大源泉?我认为,首先我们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对它怀有一颗热爱、虔敬的心,也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忘初心”。其次要做好保护传承工作,只有守护好民族文化的根脉,才有谈论文化自信的底气。最后,我们要在坚守文化自我的前提下,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革,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触摸到“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华文化一万年”的绵长文脉,在此基础上继往开来、不懈前进。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一个曾经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一定可以接续创造现代工业文明和科学革命的辉煌。

  本报记者 冯圆芳 王宏伟 整理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