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区域性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建立,为“十四五”江苏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低迷所导致的外部需求不振将会持续一个阶段。江苏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化解发展难题,培育新的增长动力。世界科技革命持续推进,反映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变革蓄势待发,这也为江苏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站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方位,江苏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业布局存在同质化、分散式特征。地方政府在产业选择上往往偏向于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产业布局分散,主导产业雷同;区域间缺乏差异化竞争,限制了协同合作的空间,影响了江苏产业地标的打造。二是产业层次不高、产出效率偏低现象亟待提升。把江苏科技创新能力放在全球坐标体系中衡量,各项指标差距不小;人口密度在全国省份中最高,江苏产业用地的产出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增长动力结构有待优化。江苏产业核心技术比较缺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面临多重短板;在构建自主产业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缺乏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创新型跨国企业。四是环境容量小,资源环境制约效应日益突出。单位国土面积工业污染负荷最高、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与耕地保护间冲突较大;各类资源的刚性需求仍然很大,能源消费对外依存度在不断增加。五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需进一步理顺。部门分割、行业垄断现象依然存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健全;非公资本进入市场还有诸多隐形壁垒。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二元体制障碍还没有打破,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机制尚不完善,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基于动能转换江苏高质量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首先,江苏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要明确基本要求。一是更加注重质量、效率和效益的平衡,要准确把握当前乃至未来五年的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生态、文化和治理体系同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既从供给侧提升供给质量,也从需要侧方面采取更积极措施扩大需求空间,以持续拉动江苏经济增长。二是以“新五化”作为高质量增长的主引擎。“十四五”时期,江苏发展最大的机遇与挑战在于“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中美大战略博弈,必须用“新五化”替代“老五化”,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转变为数字与智能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城市群建设与城乡一体化、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新型全球化;在发展布局上坚持“六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三是发展举措上,围绕强筋骨、破瓶颈、补短板、育优势进行产业布局,要强三大筋骨,即经济发展筋骨、文化软实力筋骨和现代化治理体系筋骨;补三大短板,即重大风险短板、民生短板、生态短板;破三大瓶颈,即新旧动能转换瓶颈、自主创新瓶颈、走出去瓶颈;创四大新优势,即世界一流企业和品牌、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人力资源与人才队伍、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体系。
其次,全球疫情冲击带来现实挑战。一方面,受原材料运输受阻、资金周转困难、产品销售渠道梗阻等因素影响,全省制造业产能难以得到有效释放,产品产量可能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受投资和消费信心、消费时间及贸易萎缩等因素作用,江苏制造业需求也会面临疲软困境;疫情从供需两端冲击全省制造业的生产和消费,宏观上表现为制造业发展的整体性障碍。另一方面,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华实施贸易限制措施,在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上殃及了江苏制造业,防疫措施下的原材料短缺、外贸受阻等问题引发的产业链中断,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省制造业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综合优势。
最后,江苏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要把握基本路径。一是把握好产业动能转换中的四种关系,既要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确保新旧产业的“双轮驱动”,又要处理好“动力”与“活力”的关系,即“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式”与“市场驱动、自下而上式”的关系,激发全民创业的活力。既处理好“全球经济形势”“科技发展趋势”和“中国经济下行态势”的相互关系,又要处理好区域内“自主发展”与区域外“协调发展”的关系,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二是准确推动江苏三大区域各自的动能转换,苏南、苏中和苏北沿海板块所处发展阶段不一致,经济增长的“动力方式”应有所区别。苏南地区的发展动力在于创新驱动,要以完整的高、轻、新产业体系为支撑,获取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和示范效益;苏中地区的动力在于融合发展,要紧紧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有利时机,以深度融入苏南和自身产业的协调发展为方向和抓手;苏北沿海地区的动力在于绿色发展,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以“绿色化”亮化后发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特色发展之路。三大区域既要把握各自的“动力与活力”,又要注意三者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形成整体合力。
加快江苏经济发展动能转换,要以数字智能化引领传统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实施制造智能化改造工程,推动企业积极创建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实施产业网络化改造,打造行业互联网平台和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给予企业在自有、引进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转化方面的资金支持,将江苏制造转变为高级的江苏创造;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加速和提升江苏的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提供能量。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建设人才强省为抓手,使中高端科技人才在产业升级中发挥出关键作用;注意、注重驰名商标与发明专利的申请与保护,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增量,增加其他各项知识产权的利用率,更高效率地发挥其潜在生产力。
要拓宽新动能的创新发展路径。培育壮大创新动能、市场动能和“智能+”动能,提高创新动能的引领作用;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下的江苏产业集群治理并嵌入全球价值链,构建创新服务体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提升集群整体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创新载体建设,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整合创新资源要素,组建“企业+联盟”协同创新的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打通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的壁垒。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确定攻关目标,完善装备体系,改革体制机制,采取事前支持、事后奖励补助等方式,持续推进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支持自主创新产品示范应用,建设高水平新型创新载体,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改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组织方式,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
要加强规划引导,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制造业布局优化政策体系,出台江苏省制造业优化布局特色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确定全省制造业布局大框架。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各地区应结合省级层面政策,围绕各市发展定位确定重点产业,将其纳入地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走好江苏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构建开放型、创新型、服务型和生态型经济,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的联动与耦合。
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增加农村社会保障,推动江苏中心城市、小城镇和乡村协调持续发展,强化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加强农村的基本建设,让农村居民分享城镇化及经济发展的成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利用农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以农业生产项目中高附加值为目标,结合家庭农场、专业化和产业化的股份制农业生产,吸纳农村的劳动力,增加农民在农业产业上的收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和政府支持,政府应参股并引导民间资本在农村的合理持续运行,加强农村信用社改革,使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的贷款更加便捷;建立诚信可靠的农村保险机构,为农业生产和经营提供保障,也为“三农”发展提供更便捷的经济平台。
(作者为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沿海发展智库研究员,盐城师范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