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库网 > 智观 > 正文
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常州“产改”实践
2025-07-25 09:47: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李春平 黄嘉怡 葛莹玉

近年来,常州持续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打造了一支高素养的劳动者队伍。2024年,常州新增高技能人才1.8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超40万名,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1440人,连续11年位居江苏首位。2024年,常州市出台了《常州市龙城工匠培育工程实施意见(试行)》《关于深入开展“万亿之城再出发 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措施,推动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贯通发展,拓展工匠人才发展空间。

为了更有效、更精准提升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促进产业—人才逐步匹配,课题组先后走访了碳纤维、纺织、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通过详实的访谈,把脉产业链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困难和堵点,梳理链上企业的资源优势,从而充分用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这一有力手段,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第一,职校毕业生在技能掌握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仍需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和一定时间的在岗锻炼。第二,由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脱节,也不能满足企业工资薪酬体系设计需求,导致企业对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大大下降,新“八级工”制度在企业落实存在较大困难。第三,不同企业职业技能认定标准多样,对企业之间的人才和技术交流造成了影响,导致产业工人职业发展和晋升通道只能在本企业进行,限制了产业工人更广阔的成长发展空间。第四,培训内容同质化严重,不同机构的培训内容往往相似,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专业的岗位针对性不强,特别是产业链上下游间的联系不强,无法满足市场的多样化和专业化需求。第五,产学研协同体系中存在主体功能定位模糊的现象,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高校科研机构的成果孵化机制与产业需求存在错位,而作为纽带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致使技术要素流动受阻、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不畅。

针对当前产业链协同创新中的堵点,建议通过战略协同、标准共通、人才共育、技术共研、信息共享、利益共赢的系统性设计,推动上下游企业打破组织边界,构建产改命运共同体。这种链式改革模式既强化了纵向产业生态的协同效率,也拓展了横向要素流动的创新空间,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探索出可持续的实践路径。

链上企业组织“同建设”。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党建带工建和党组织建在链上,开展链上产业工人思想品德和遵纪守法教育,开展“中国梦 劳动美”和“劳模工匠进校园”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全面筑牢产业工人在党领导下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以党建链引领产改链,灵活运用“园区工会牵引型、龙头企业带动型、行业协会串联型”等模式,依托行业协会、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成立产业链工会联盟。

链上企业职业技能“同认定”。加强引导链上企业结合自身行业特点,统一设计技能等级认定标准。制定链上企业技能等级认定标准。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组织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国有企业、规上企业等共同参与,根据新“八级工”制度的要求,结合各行业的具体特点,制定或调整适应行业发展的技能等级标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产业链技能人才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人才信息和技能等级的追踪管理,便于政府了解技能人才储备情况,有助于灵活适应市场和技术的变化。

链上企业技能人才“同培养”。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院所、链上企业等需建立人才共同培养体系。一是开展专业动态调整行动。根据重点产业链需求设置专业方向,扩大重点产业链紧缺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提高专业与产业的融合度。二是加大职业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作用。根据产业链技术技能需求,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建在链上,组建一批勇于攻克技术难题、善于传帮带的技术技能团队,培育一批面向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的复合型技能领军人才后备队伍。

链上企业产改资源“同分享”。建立链上企业设施场馆建设、管理、运营、服务、保障机制,发挥链主企业、国有企业、园区在设施场馆共建共享中的带头作用,梳理链上企业公共设施、场馆等资源,统筹谋划链上企业设施场馆建设使用需求,大力推动设施场馆共建共享。以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技能型社会为契机,梳理链上企业教育培训资源和需求,共建共享图书馆、阅览室、教育培训教室、师资和课程等资源,有条件的产业链可建设链上企业教育培训网络学习平台,拓宽链上企业产业工人学习渠道。联合开展技能大赛,开展上下游企业技术工艺联合攻关,逐步形成链上企业技术分享机制。

链上企业维权服务“同开展”。关注产业工人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健全完善产业工人政治、民主、经济权益保障制度和党政主导的维权服务机制,推动企业建立职工工资共决、正常增长、支付保障等机制。建立工会法律援助共建,开展法律宣传、现场咨询、用工监督评估进企业等活动。联合市(区)相关部门,落实产业工人子女入学、人才公寓建设等配套政策。

链上企业人才需求“同发布”。围绕常州市重点产业链发展思路,配套重点产业链地图同步绘制人才地图,编制发布《常州市年度产业链紧缺技能人才需求目录》,明确紧缺人才的详细需求和福利待遇。畅通高技能人才落户、医疗、子女教育入学等绿色通道等,为高技能人才引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单位分别为常州工学院和江苏理工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产业工人向现代工匠跃迁的机制与路径研究”〈2024SJZD019〉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