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后,以“一带一路”为背景或题材的纪录片应运而生。例如《一带一路——昨天、今天、明天》(2019年)等。这些纪录片跳出传统“丝路”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模式及构景方式,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重构影像话语新范式。新丝路纪录片(即“一带一路”纪录片)成为国家对外传播的新生点和突出向度,它不仅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宣传的载体渠道,也是我国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的重要方式。其在符号阐释、话语生产、情感机制等美学层面的创新与突破,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广泛的审美认同和情感共鸣。
跨域嵌合:丝路符号的审美转译
从地缘政治来看,“一带一路”与古代丝绸之路在内涵与外延上承载着诸多同质基因,文化记忆以其“凝聚性结构”形态历时性地延续二者的连接。携带文化集体记忆的丝路能指符号汇聚成可共享的“符号域”空间,以情感逻辑为依据组成审美价值“意义场”和审美体验“共通感”。当这些丝路符号以动态画帧的形式再现于现代影像空间中时,审美主体的文化基因被激活、文化记忆被唤醒。
丝路符号不能总以“常量”形式呈现于影像空间中,而是要通过不断转译的方式生成新的“变量”,使其既与时代相连又符合现代审美语境,从而更好地突破时空、地域和文化的界限被更广泛的观众所接受。因此,新丝路纪录片中的丝路符号要解构历史与现实的沟壑,融合现代审美经验和影像技术,将丝路沿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转化为具有现代美学意义的视觉符号,促使影像画面与现代空间相互叠影、推陈出新,实现文化符号的现代重构。除此之外,新丝路纪录片中的丝路符号要寻求多元文化碰撞中的阐释平衡点和审美共通指向,通过丝路符号所指的漂移使纪录片兼具异域本土化的意涵和审美共同体的表达,在文化碰撞中进行符号的审美共融。具体说来,就是拥有历史记忆的丝路符号可以根据沿线各国的审美需求变通、改造、融合,生成为各国文化所能接受的价值符号和文化符号。
场域弥合:话语沟壑的间性书写
在新丝路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自我身份的阐释和国家形象的建构面临着文化理念、价值体系差异等多重阻碍,尽管其目标是促进跨文化理解与合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场域和话语差异带来的问题。因此,新丝路纪录片需要在叙事层面上不断寻求话语表达新形式,尽力弥合主体间由文化差异带来的话语鸿沟问题。
首先要自我凝视,发掘丝路文化内核。新丝路纪录片的创作要坚持文化主体性意识,以文化自信为内驱力,发掘丝路文化内核——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并将其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通过中华美学的滋养辐射成长。
其次要他者透视,重视“无分之分”(朗西埃笔下极少拥有话语权的群体)的话语价值。纯粹的“自述”会使纪录片囿于自身单一视角的局限,限制文化和价值观念输出的客观性、趣味性以及审美主体接受的代入感和体验感。“无分之分”作为叙事主角,他们“接地气”的话语表达会激起审美受众的情感共鸣,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公众发声能全面展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影响和利益。
最后要通过间性表达,寻找公共话语空间。基于跨文化语境的新丝路纪录片,既要摒弃“自我”民族化叙事的唯我性,又要避免“他者”话语投射的片面性,因此寻找公共话语空间和理念共识成为其穿梭异质文化场域的必然路径。“文化间性”的书写方式则为其提供了叙事策略,即以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关系为前提,“自我”与“他者”彼此承认对方的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互识互补、互利互融的跨文化实践方式。宏观来看,新丝路纪录片既要尊重“自我”本土文化又要重视“他者”话语阐释,将“自我”与“他者”的叙事视角相结合构建话语共同体。微观来看,新丝路纪录片要以多重叠合的“复调”叙事机制践行着“文化间性”的转场,为观者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在叙事策略上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将各国共通的价值理念和文化资源投射到情节铺陈中。在文本生产上解构一元主体叙事,以“关节点”取代“中心化”,多路径寻找文化的相交点,彼此连接培植文化共识。在结构上打破线性叙事模式,全知视点向内外聚焦的不定式、多重式视点转化,获取多元话语阐释。
视域融合:价值体系的共情体认
新丝路纪录片国际传播的旨归并不是将自我话语权力对另一方文化进行介入或压制,而是要以“视域融合”的方式消解自我与他者的隔阂与矛盾,主动寻求彼此间耦合、正向同构的思想价值取向。新丝路纪录片国际传播要想更好地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个重要的“粘合剂”便是使审美主体熔铸生成情感共同体,即尊重审美受众的审美需求,建立对话共鸣的共同体关系,使作品与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产生共情、共鸣、共振。基于此,新丝路纪录片可以通过如下三种方式激活审美主体的“情感编码”。
由视觉表象激发审美主体的情绪共情。无论是承载文化基因的丝路符号,还是镜头叙事内的丝路场景再现,视听语法的直观映像调动着审美主体的情绪感受,尤其是如今3D摄影、算法建模以及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新丝路纪录片在文本输出层面上的单一表意局限,建构了人类社会所共通共享的数字符码系统。
契合审美主体价值取向推进认知共情。如果说情绪共情是视觉影像的阶段性产物的话,那么认知共情可以说是新丝路纪录片所向往的思想归宿。认知共情是根植于审美主体的知识体系和理性思维的情感体验,当影像所传达的价值观与审美主体的“期待视野”相一致时,一种理性的价值认同随之迸发,进而带来情感的共鸣。新丝路纪录片要一改以往宏大选题的设定和同质化丝路氛围的营构,选取人类所关心的普适性主题,以“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打通文化壁垒,勾连起中外审美主体的情感认同。
凝合多方智识协同合作交流展开对话共情。共情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交流、沟通、传播的过程,搭建良性的互动空间是有效的对话渠道和对话方式。对内而言,新丝路纪录片创作者与审美受众搭建可持续性的交流对话空间,通过深入理解观众的审美诉求和文化声张,建构有效的共情、共鸣、良性互动的对话空间,创作、修改、生成共情体认的影像作品。对外而言,新丝路纪录片可建构多维稳定的共情传播矩阵,联合线上与线下,国内与国际媒体等多元平台,联动Vlog、慢直播等新型纪实方式,在协同合作和社交媒体的交流实践中凝聚情感共通话语,实现情感的同频共振。
(作者为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