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作为执政的最大底气,并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并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治国理政全过程,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为“十个坚持”,其中将坚持人民至上放在了重要位置。坚持人民至上,关键在于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上依靠群众、服务群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地分析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证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论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也是我们党先进性的一个根本体现。党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党的纲领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政党,马克思主义内在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集中体现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利益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我们党牢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想要取得历史性成就,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扎实推动各项改革举措,不断开辟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境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逻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样才能让改革落到实处、解决问题、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部署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需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重要部署,对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等提出了改革任务。其总体要求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纵深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首先,要厚植文化自信根基,激发文化创新动能。可通过实施“数字文化+”战略、健全文化创造激励机制以及构建“创意—转化—产业”全链条支持体系等方式,来增强文化认同。其次,要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完善价值引领机制。通过建立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创新理想信念教育范式以及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最后,要优化文化供给体系,强化网络治理效能。比如,通过构建“需求侧牵引+供给侧改革”文化服务机制、实施文艺创作“扎根计划”以及打造“清朗网络”升级版等方式来综合实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需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保障体系,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系统性完善民生制度框架。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继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健全全国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需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当前环境治理存在的痛点和堵点,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持续释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效能,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体人民共享的现代化成果。
(作者分别为江苏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通讯作者,南京医科大学马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协同创新视域下新时代文明实践‘政校合作’提升路径研究”〈2023SJSZ0384〉、江苏省社会教育规划课题“新时代文明实践‘政校合作’创新路径研究”〈JSS-L-2023043〉、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以自我革命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研究”〈2024SJZD11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