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汲取传统智慧 绘就新时代江苏生态文明
2025-04-25 09:4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何 雨

保障人民群众生态福祉、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江苏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不竭的思想动能。这种生态智慧与治理实践的深度融合,将助力江苏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走出独具东方智慧的生态文明之路。

传统生态智慧构成江苏生态文明源头活水

“天人合一”观奠定生态文明哲学基础。儒家倡导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周易》将天、地、人并列,“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揭示了人与宇宙万物相互依存的关系。孟子对于个体人格发展的理想状态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旨在通过对自身内心和本性的认知,实现与天道的沟通。道家的“道法自然”,勾勒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化社会发展观。

“敬畏生命”观擦亮生态文明伦理底色。在孔子看来,“天何言哉,四时生焉,百物生焉”,但天生万物,人们也应该敬畏生命,要“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孟子进一步把敬畏生命赋予了儒家核心概念——“仁”,强调“杀一无罪,非仁也”,将敬畏生命上升到政治治理的高度。道家对生命的敬畏体现在“衣养万物”上。如,老子强调“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庄子则指出“物得以生,谓之德”。佛教在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更是高扬起“众生平等”“誓不杀生”“普度众生”等悲天悯人情怀。

“取用有节”观构筑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格局。战国之际,墨家曾与儒家双峰并峙,在思想大争鸣的时代背景下形成“非儒即墨”格局。“非乐”“节葬”“节用”等是学派最为鲜明的思想标识。墨子反复强调,要“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为了规劝君王不要劳民伤财,他还列举了“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历史教训。儒家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集中体现在孟子的主张——“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苏答卷”

城市园林诠释“天人合一”理念。苏州园林以其精巧布局、独特造园艺术,将自然山水巧妙地融入园林景观之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拙政园为例,充分运用掩、隔、破等理水之法,使水面构成富有多层次变化的景观。石桥错落,花木假山依水而居,亭台楼榭临水而建,营造出一种自然、宁静、优美的氛围。这一理念也扩展到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将城市建设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如大幅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建设公园、湿地等生态景观,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修复凸显“敬畏生命”主张。位于江苏沿海地区的盐城沿海滩涂湿地,是全球重要的滨海湿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每年吸引着大量珍稀候鸟在此停歇、觅食和繁殖。盐城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全国率先纳入党代会报告,强调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调节能力,实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通过实施条子泥720高潮位候鸟栖息地、大丰建川鸟类友好型种养殖生态修复等项目,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资源节约践行“取用有节”思想。在节水方面,作为水利大省,江苏虽素有“水乡”之称,但也面临着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为此,江苏积极践行取用有节的理念,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全社会节水护水,以实现水资源的集约安全利用。在节能方面,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鼓励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通风、采光等因素,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推广使用节能灯具、节水器具等,降低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生态环境厅基地特约研究员,江苏省社科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