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完善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引领机制。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聚集地,也是统战工作的前沿阵地,既面临自媒体时代思想多元的挑战,也迎来人工智能技术革新的机遇。
在此背景下,新时期党外知识分子规模持续扩大,思想也日趋多元。而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以教师为主,肩负教书育人的责任使命。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政引领建设,既要筑牢思想防线,又要激发创新活力,这不仅有利于巩固和壮大新时代统一战线,更有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政引领是统战理论政策的创新范式
火焰由外焰、内焰和心焰构成,外焰炽热,内焰明亮,而心焰则是火焰生生不息的动力源头。在新征程中,炙热外焰代表宏观社会引领,形成辐射带动;明亮内焰代表中观高校统战,发挥导航方向;启源心焰,代表微观内心成长,激发归属认同。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实践的“三相焰式”引领机制,以火焰的三层构造为喻,构建起党外知识分子培养的立体体系。宏观层面如外焰炽热,学院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辐射全社会的影响力;中观层面似内焰明亮,实施“校聘企用”等多元机制,搭建起党外知识分子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微观层面若心焰生生不息,依托张謇职教思想传承等,激发知识分子归属认同。该机制驱动学院党外知识分子队伍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同步提升,为职业教育现代化贡献智慧力量。
汇聚社会“炽热外焰”式陶染力量,发挥外部感召作用
把握社会全局时代脉搏,紧扣中央决策部署。思政引领的指导背景和实施主题,与党中央重要部署同频共振,确保决策执行的政治性与时效性。
利用网络空间热点事件,规范正能引领方向。从舆论热点中提炼正能量素材、宣传主旋律,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其中,需警惕部分热点事件的复杂性,提升甄别信息能力,过滤负面言论,防范偏激思想与网络戾气蔓延。教师应以身作则、明辨是非,在网络空间树立文明典范,强化责任担当。
宣传区域文化发展特色,深化乡土文化认同。依托各地独特文化资源,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举办张謇职业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开展“学謇效謇弘謇”主题实践教学等活动,将乡贤精神转化为育人资源,增强文化归属感。
培育单位文化精神沃土,提振职业工作热情。将校徽、校训、校歌等文化符号深度融入各类校园活动,通过校史教育传承先贤理念,激发教师职业荣誉感,凝聚育人合力。
点亮高校“明亮内焰”式护航光芒,发挥内部引导作用
强化党委领导执行力,落实统战工作责任制。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统战领导小组职能作用,构建全链条全覆盖的统战工作责任体系,协同推动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发挥统战部在思想引领工作中的核心作用,联合多部门联合开展统战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浸润思想,借此提升思政引领活动的频次和实效。
扩大知联会组织影响力,发挥纽带引领作用。其一,推动高校知联会规范化建设。在二级学院设置党外知识分子联络员,及时吸纳非党员教师加入知联会。充分发挥其“聚才、育才、荐才”平台功能。其二,响应南通市委统战部倡议,联合兄弟院校组建高校统战联盟。整合资源优势,联合策划特色活动,实现成果共享与经验互鉴。其三,联合妇联、工会、基层党组织,拓展联谊交友职能。重点关注未婚未育党外知识分子群体,在尊重隐私的前提下开展婚恋生育关怀行动,通过心理疏解、设立生育基金等方式,提升婚恋生育意愿。
提升人才蓄水池流动效能,完善政治吸纳机制。通过开展座谈会、教代会等形式构建沟通平台,有序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学校重大事项决策,推荐其加入政党、人大、政协及社会团体,深化政治认同。
拓展主题与方式创造维度,提升引领活动质效。一是强化主题创新。聚焦教师职业发展和师德师风建设等核心关切,设计专题引领活动。二是推动方式创新。深度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平台,建立立体化宣传矩阵,实现统战信息精准触达,构建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宣传体系。
关注教师“启源心焰”式心路历程,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实施差异引领,建立教龄分级关注机制。教龄3年以内的教师处于教师适应期,可塑性强,是思想引领的核心群体。教龄3—8年的教师处于能力成长关键期,是思想引领的重点对象。
建立思想动态反馈机制,动态追踪思想状况。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二级学院党组织,定期开展思想状况调研。通过座谈会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了解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现实需求与发展困惑。建立个人思想档案,为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
开展师徒结对,建立防范引导激励机制。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实施“师徒结对”引领机制。首先,针对入职3年内的党外知识分子,遴选师德高尚、经验丰富的党员教师作为导师,开展思想动态追踪,及时引导和正向激励,重点把握职业成长关键期。通过“亦师亦友”的师徒互动模式,实时关注思想动态。其次,重点防范“过度内卷”和“躺平摆烂”两种极端倾向,构建心理风险预警干预体系。对发现的思想波动,由院系领导会同导师开展深度访谈,精准把脉心理症结,及时疏导负面情绪,有效阻断“问题思想”向“问题言行”的转化。最后,建立专项成长激励机制。深度挖掘个体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参政议政等领域的优势潜能,构建多元化发展通道。
(作者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2024年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年专项“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中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研究”〈C/2024/02/1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