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构建高校智慧体育教学新范式
2025-04-25 09:38: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赖宋扬 孙国友

智慧体育是体育专业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兴概念,正逐渐渗透到高校体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科技为智慧体育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体育教学方面遭遇诸多挑战,包括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程内容单一以及体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体育教育模式的革新。

在智慧体育建设背景下,通过注重政策引导与理念革新、优化线上线下教学保障、重视体育教师综合素养提升、建立健全体育评价管理体系等措施,能够有效革新高校体育教学范式。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整体水平,使体育专业学生获得更加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以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

注重政策引导与理念革新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区域性高校智慧体育教学发展规划,明确在未来3—5年内,高校智慧体育教学需达成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建成智慧体育教学资源库等阶段性目标,规范智慧体育教学在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避免体育教学模式革新的盲目性与无序性,确保本地高校智慧体育教学稳步推进;设立高校智慧体育教学专项基金,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校购置智能体育教学设备,为积极开展智慧体育教学改革且成效显著的高校提供合理的资金奖励,激励高校持续加大在智慧体育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改善教学硬件条件,为体育教学新范式筑牢物质基础。

高校体育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学生需求、个体差异置于教学核心位置,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全面发展,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决策,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加强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体育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优化线上线下教学保障

地方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鼓励高校之间广泛开展智慧体育教学资源共享合作,推动建立区域性高校智慧体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打破资源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丰富高校智慧体育教学资源储备。各大高校应整合各类优质体育教学视频,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涵盖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以及体操、武术等综合运动,配备具有专业教练动作示范和详细讲解的视频内容,便于学生清晰了解体育动作的要领和技巧;收录实战比赛的精彩片段,鼓励学生通过观看真实比赛学习战术运用、团队协作等知识,加深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理解和认识;整合运动康复、体能训练等方面的视频,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满足自身学习需求。

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负责监督平台使用情况和管理机制的执行情况,定期评估体育教学资源质量、平台运行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平台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科学的平台使用管理机制,制定明确的使用规则和使用制度,设置针对教师、学生等不同主体的访问权限,规范平台的使用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平台安全、稳定运行,避免因操作不当或权限滥用产生安全问题;建立数据安全保障机制,采用先进的数据加密技术对存储在平台上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将重要的数据备份到安全级别高的存储设备中,便于平台出现故障时及时恢复数据,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高校应开发专业化体育教学App,提供个性化体育学习计划制定功能,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目标、学习进度等因素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提供在线学习和互动交流功能,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来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学习心得、运动经验和训练技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设置运动打卡、积分兑换等激励机制,积累积分可以兑换体育用品,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校体育学院应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体育教学中,鼓励教师积极利用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带给学生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创设逼真的运动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体育训练和比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采用大数据分析学生运动数据,了解其体育专业课学习情况和实践技能进步趋势,提供精准的学习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借助智能化设备制定个人锻炼计划,培养其自主锻炼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应根据体育专业教学需求和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购置智能体育设备。配备智能健身器材,实时监测学生的运动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运动建议;引入智能投影仪、智能交互白板等智能体育教学辅助设备,方便教师进行教学演示;安装智能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分析学生运动行为,为场地管理和教学安排提供数据支持;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智能体育场馆,在实现对场馆设施智能化管理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更加舒适的运动环境。

重视体育教师综合素养提升

体育专业教师应熟练操作各类智能教学设备,学会运用智能数据了解学生运动状态和身体状况,为个性化教学提供科学依据;精通体育教学相关的软件和平台,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发布教学资源、布置作业,采用软件分析体育动作,实现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学会分析和解读学生运动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为教学决策提供支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深入学习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前沿的体育科学理论知识,方便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康复建议,帮助学生应对体育学习和竞赛中的心理挑战;掌握攀岩、滑板等新兴运动项目的规则和教学技能,引入智能设备辅助讲解细节动作,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课程选择。

高校应提供分层式培训课程。建立系统且全面的数字素养培训体系,涵盖计算机操作、办公软件应用等基础信息技术,确保数字素养较低的教师具备基本的数字操作能力;进行智能教学设备等数字工具应用培训,鼓励教师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工具,为中等数字素养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支持;深入开展教育技术理论培训,促进具有较高数字素养的教师了解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原理和方法,更好地将数字技术与教学理论相结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活动实施方式。

建立健全体育评价管理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目标应回归教育本质,摆脱单纯以成绩为导向的功利化倾向,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的提升,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设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兼顾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全面涵盖体能、技能、态度等方面,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适当调整评价指标的侧重点。其中,竞技性较强的体育项目侧重考察技能和比赛成绩;健身和休闲类体育项目注重考察学生的参与态度和锻炼效果。

高校体育学院应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反馈信息,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公正性:鼓励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技能掌握等方面给予专业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培养自我认知和相互学习能力;邀请专家凭借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体育学院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动态与静态互补的评价方法,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发现其问题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利用智能化信息技术手段获得运动频率等具体数据,以及心率、血氧饱和度等量化指标,对学生体育学习成果进行精确衡量,得到定量评价结果;描述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等内容,获取定性评价结果;采用智能设备获取学生体育专业课程学习情况曲线,关注学生在体育理论和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持续跟踪学生学习表现,得到动态评价结果;针对学生某一特定时间点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采用智能设备生成横向、纵向分析图表,获悉静态评价结果。 (作者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