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实践育人提质增效
2025-04-25 09:33: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吕 洁

随着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思政课作为高校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关键渠道和主要阵地,正进入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发展阶段。高校应抓住人工智能赋能的契机,从理念革新、内容革新、场景搭建等维度入手,积极构建数智时代的“大思政”实践育人新路径、新局面。

聚焦理念革新,积极推进数智化教学改革

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实践育人路径的拓展,应首先形成对人工智能赋能作用和赋能实效的价值认知,坚持以客观理性、积极主动的心态迎接思政实践教学数智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应积极响应教育数字化、教育强国战略等发展要求,推动实践育人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获得广阔发展空间。

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育人理念。高校应自觉落实实践育人要求,将“大思政”实践育人工作贯穿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持续强化实践育人在学生价值引领、知识巩固、思维变革、素养提升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开展政策研读会,深入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相关重要论述、会议精神、文件要求,强化教职工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价值认知与使命认知;邀请外部优秀教育专家、教学能手、学校党政领导等分享工作经验和典型案例,帮助思政教育主体更为精准、高效地掌握实践育人工作的切入点和工作重心;组织召开实践育人工作部署会议,将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落实到人、落实到事,明确各责任主体的职责和任务;制定联席会议制度和质量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主体的工作责任机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保证“大思政”实践育人工作得以常态化、长效化推进。

树立数智思维引领“大思政”实践育人的理念。高校可通过开展数字媒介素养培育,提供涵盖基础技术理论培训、数字工具使用、科技伦理规范等课程,确保思政教学主体的数字素养能力和水平契合教育数字化发展要求;举办主题工作坊、学术沙龙等活动,以面对面的沟通指导、经验分享,帮助思政课教师全面掌握人工智能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中的赋能价值与实践方法。

聚焦内容革新,持续优化教学供给模式

建立在理论教学基础上的实践教学,是进一步巩固理论教学知识,促进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必然举措。因此,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内容主题应与理论教学知识相适应,既要保证知识耦合性和内容关联性,又可依托实践经验反哺理论学习,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向协同、同向同行中,建构起螺旋上升的育人机制和知识运行模式。

以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提升实践育人成效。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的初期,可综合应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存储、云计算等新兴科技载体,系统收集学生的行为表现、课堂表现、思想状况、心理状态、情绪状态、兴趣偏好等数据,根据智能反馈报告按需供给,使高校“大思政”实践育人工作逐步由经验驱动转向数字驱动。同时,教师可在智能定制方案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润色、修改、完善,节省教师资源投入成本的同时,拓宽教学视野,优化实践活动方案。

人工智能的语义加工能力以及对人类语言对话的模拟能力,有助于更新话语表达方式。思政课教师可依托AI工具生成与教学需要、活动内容、目标群体相适配的活动指导语和教学话语,通过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减少传统面对面对话可能带来的误解,以一种虚拟互动、身份隐藏、人机互动的新型社交方式和沟通渠道强化话语表达,促进对话理解。由于技术异化等风险的存在,教师应在上述工作过程中,坚持对教学话语、活动方案、对话内容等进行实时监控和审查反思,保证输出话语具有正确价值导向性。

聚焦场景搭建,构建深层文化渗透机制

人工智能视域下学生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应重点突出人工智能的场景搭建优势,以沉浸式、多元化、虚拟性的文化场景和实践场景,为高校“大思政”实践育人工作提供助力。因此,高校应积极依托多元化应用场景的搭建,强化学生对政治理论、社会责任、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等的深层建构,让传统实践教学焕发新生。

丰富校园“大思政”实践育人场景的搭建。高校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现实增强技术、全景技术、3D技术等搭建虚拟仿真实训场馆,通过VR/AR技术,高校可还原历史场景,如“重走长征路”虚拟体验项目,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红色文化,激发学生实践学习的自觉与参与热情。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自适应功能还可根据学生实践学习进度自动调整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与难度,使差异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

开展校外场馆里的思政实践教学。高校可采取校馆合作、校地合作方式,组织学生赴地方红色文化场馆内开展研学实践。依托地方文化场馆内用AI技术修复的历史文物、用AI技术建构的虚拟数字讲解人、用AI技术搭建的数字体验馆等,提供可视、可看、可感、可互动、可体验的多元化服务方式,带给学生独特的思政学习体验。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发挥出实践思政的育人效能。组建专门的志愿服务团队、科技服务团队、实践调研团队等,开展生态治理、政策宣讲、教育帮扶、科教宣传、农业帮扶等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同时,依托人工智能设备和智能遥感技术,对农村文旅融合资源、特色产业模式、服务场景、非遗等进行数字建模和线上推广,引导学生逐渐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助推者,在实践锻炼中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本文系广西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研究”〈编号:2024SZ042〉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