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04-24 10:2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唐为芷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拔尖创新人才兼具扎实专业知识、跨学科融合能力、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是基础和先导,人才是根本和第一资源。构建科学系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

拔尖创新人才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

拔尖创新人才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联系密切,构成驱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技术创新与知识突破的核心要素,凭借其独到的创新力和洞察力,为新技术、新工艺的孕育提供不竭的智慧源泉。新质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其特点在于创新,关键在质优。拔尖创新人才通过研发新技术、改良生产流程、增加产品价值,为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筑牢了根基。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拔尖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标准,引发更多创新需求与挑战,激活了人才的创新潜能与活力。二者间的相互作用与融合,构建了一个良性循环,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

拔尖创新人才展现出敏锐而强大的创新能力。他们擅长超越传统认知边界,持续探寻新颖思路与策略,思维敏锐地捕捉潜在机会与独到见解。面对复杂难题时,他们迅速启动多元化思维模式,主动发掘隐性问题核心,依托其活跃的智力活动,构思出独特解决方案。拔尖创新人才的显著特征是卓越的学习能力。他们拥有高效的知识吸收能力,擅于将新知识、新理论解析、内化,融入个人知识体系。此外,他们还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凭借强大内在动力突破知识界限,高效更新知识库。这种能力使他们能够紧跟学术与行业动态,始终保持信息前沿地位,确保个人才能与快速变化的创新需求相匹配,从容迎接各项挑战。

科教融合机制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聚焦前沿科研,赋能高校课程体系重塑。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知识源自前沿科研成果,而高校课程体系则构成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框架。实现前沿科研与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要求精确匹配两者的内在逻辑。科研工作着重于新技术突破及未知领域的探索,蕴含着前瞻性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设计应遵循持续更新的原则,跨越传统学科界限,融入跨领域的前沿研究成就。高校应构建“快速筛选—成果转化—无缝嵌入”的机制,依托专业团队评估成果的适配性,将前沿科研转化为教学单元,使课程知识体系由静态向动态转变,与科技进步保持同步。如此,学生得以通过课程体系触及科研最前沿,构建起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知识储备体系。

搭建产研协同平台,打通科教成果转化通道。科教融合中,产研协同扮演着“外循环”的关键角色,致力于消除科研、教育及产业间的“隔离状态”。企业掌握市场需求与丰富实践经验,而高校及科研机构则拥有智力资源与前沿理论支撑。构建协同平台,依托联合实验室和技术研发中心,明确产权界定与利益分配机制。汇聚多元资源,企业资金投入与设备支持为科研项目加速赋能;科研产出精准匹配产业需求,经由二次研发进入生产线,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优势”。信息流畅共享,资源高效互通,构建起从创意至产品的快速转化通道,有效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市场化潜力。

引培科创人才,夯实科教融合人力根基。新质生产力的实现依赖于科创人才的“核心驱动”。在人才引进方面,需制定符合新质生产力需求的“灵活引智”策略,突破地域与编制的束缚,吸引高端科研人才以兼职教学、项目顾问等形式加盟,为高校带来前沿的学术视野。以“研学相长”为理念,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体系,让学生尽早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实践操作与创新技能;教师全程提供指导与反馈,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确保人才从知识学习到成果产出的顺畅过渡。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出既深谙理论又精通实践的“复合型”人才梯队。

依托数字技术赋能,创新科教融合教学模式。数字技术作为科教融合模式的“加速器”,正深刻改变着教育生态。运用大数据分析,能精确把握学生学习进度与知识盲点,从而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使得虚拟教学环境成为可能,能够模拟复杂的实验与生产情境,有效补充实体教学资源的不足,拓展学生的实践体验范畴。同时,在线教学平台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促进了跨校、跨国间的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汇聚全球智慧资源。不同地域师生间的即时交流与合作得以实现,深化了知识共创的广度与深度。通过这些数字化手段,教学流程得以重塑,全面满足了新质生产力对多元化知识传播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进步相互依存,共同构筑了驱动社会发展的核心链条。通过强化教育与科研的深度融合,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产学研合作桥梁,吸引并培育科技创新力量,同时利用数字技术促进教学模式的革新,能高效激活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且实践能力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经济社会的长久繁荣提供强大动能。

(作者为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专职辅导员;本文系2024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24FYHLX013〉的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