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强化新域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04-24 10:2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吴 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当前,江苏省正聚力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一体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挑大梁、走在前提供坚实支撑。创新依赖科技、科技依靠人才、人才出于教育,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战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主平台,在赋能新质生产力、服务国家和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之“大”,既要汇集一批顶尖的大师;也要打造面向未来的大格局,深化拓展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打破学科、领域、区域间的壁垒,构建具有特色的一流学科体系,主动引领前沿、问需产业、拥抱世界;更要有大情怀,谋大事、做大事、成大事,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助力。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万物互联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正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范式变革。新域由学科交叉而生,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以智能化为特征,包括新学科、新发现、新技术,以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正逐步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孕育区、活跃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创新源头,甚至是创新链条、产业链条的起始点、最前端。剑桥大学产生的理论力学体系和电子学理论,为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科学理论依据,一定程度上引领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更好实现支撑赋能,大学应葆有“新域感知力”,率先发现新域、垦荒新域,提升“新域孕育力”,不断突破新域、定义新域,锻造“新域创新力”,以人类需求为中心在新域中探索、深耕,加快形成从学科、人才、研究到产业的新域创新链条,以高水平的源头创新带来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

以新域创新加快赋能新质生产力,需抓住三个关键点:

加强“双轮驱动”,以“智”强质。新质生产力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顶尖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大学应加强“双轮驱动”,一是人才驱动,吸引汇聚大批有创新驱动力、创新本领、能够引领创新发展的“科技先锋军”,打造激励新域探索的沃土和生态。二是育人驱动,加快改革学科设置,改革学生培养模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源源不断培养“新质生力军”。教育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东南大学聚焦学生思辨力、学习力、创新力、领导力“四力”,引导学生在AI背景下加强批判性独立思考,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培养交叉创新思维,加强大项目、大平台,真课题、真问题牵引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引导学生提升新域思维力、新域学习力、新域竞争力与新域实践力,为赋能传统产业、培育新兴和未来产业提供强劲、持续、稳定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

践行“三个导向”,以“新”赋新。创新为核、学术至上,大学应营造一切服务于创新,紧密贴合国家所需的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并行科研体系,成为重要创新领域的引领者、新兴前沿领域的开拓者。一是前沿导向,瞄准“大科学”问题、“大工程”难题,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如紧扣国家需求与人类课题,布局相关领域方向,推进国际大科学计划。二是服务导向,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国之重器,建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基地,充分发挥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应用导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产业创新注入动能、培育优势,在大学与地方、学科与产业、成果与落地“三个结合”上发力,将学校校区、学科布局与所在区域的产业创新体系紧密对接,推动高效能、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转化。

拓展“多域合作”,以“合”聚力。当今世界,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展开,互联互通、开放共享是典型的时代特征,也是不可逆转的时代大势。无论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本身,还是作为其重要技术来源的大学科技创新,都离不开创新链各主体之间的交互与合作。因此,要高效率、高质量融合“中国力量”与“全球要素”,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拓展创新合作窗口。高校要主动发起、参与青年人才、本硕博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谋划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等,以教育领域的互通互鉴带动科技创新领域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交流合作。

大学是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重要力量。数字时代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而先行的校园、永恒的校园需要履行更大的使命担当。大学要融于时代、引领时代,涵养独具魅力的文化品格,永恒闪耀于人类历史。大学应开放包容,弘扬科学与科学家精神,不仅向师生更要向社会传导来自大学的正能量,在社会中营造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校长办公室)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