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推动人民城市建设与高校实践育人深度融合
2025-04-24 09:5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刘 建

人民城市建设与高校实践育人之间具有高度契合性。前者强调以人民为中心,通过社会治理满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后者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通过教育活动为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如何在人民城市建设背景下,为高校实践育人机制注入创新动力,值得关注。

提高认知度,打造人民城市建设课程体系

坚守课堂育人主阵地,推动人民城市建设与高校实践育人紧密结合。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高校开设人民城市思政课程,深度挖掘人民城市建设中的故事、成果等内容,以思政案例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人民城市建设历程;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优势,引导学生关注专业领域前沿动态,将专业学习与人民城市建设相结合,从专业视角探寻人民城市建设路径。开放人民城市建设社会大课堂。在政府引导下凝聚社会力量,鼓励学生深入街区、商业区、工业园区考察民情,以沉浸式实践课程体现人民城市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交流。高校借助企业实践平台,邀请企业专家入校开展专题培训、实践指导等活动,直观向学生展现人民城市建设成果及问题,引发学生对“如何高效建设人民城市”的深层次思考。

强化认同感,激发人民城市建设创新动能

大学生对人民城市建设的认同感,是人民城市建设氛围营造的关键。开设人民城市历史研究板块。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增加城市历史文脉板块,并设置相应学分要求,引导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或自主探究了解人民城市建设历程,在关注中提升认同感。开展人民城市文化专项调研活动。高校以调研形式开展城市文化教育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调研并探究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文化景观,从历史延续中增强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成立大学生宣传团队。区域各高校联合组建大学生宣传队伍,通过专题宣讲课,加深社会各界对城市精神的理解;充分发挥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展览馆等资源优势,方便大学生从历史典籍、馆藏资源中发掘城市精神,提升人民城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激发主动性,推动城市建设与育人同频共振

各参与主体的协同与互动,是人民城市建设与高校实践育人协同发展的关键。以联动共同体引导大学生参与人民城市建设。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大众共同组成联动共同体,政府出台相关保障政策,为大学生参与人民城市建设提供支持;高校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增强大学生参与人民城市建设的能力;企业发挥资源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实习岗位及师资,鼓励大学生参与人民城市建设;社会大众发挥动员作用,通过人民城市宣传推广活动,提高大学生对人民城市建设的认同感。以赋能机制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保障。共青团、学生会、青年联合会等组织发挥纽带作用,引导大学生有组织地参与人民城市建设;政府部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生参与人民城市建设的合法性;高校以社会实践活动、志愿建设团队等形式,拓宽大学生参与人民城市建设的渠道,实现大学生成长与城市发展的协同联动。

培育引领力,组建高校实践育人师资团队

人民城市建设目标的落实,需要一支具备高学术素质、丰富育人经验的教师队伍予以支撑。组建校内实践育人团队。高校应形成以党委领导小组为核心,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团委及各学院负责人共同构成的实践育人主体;各学院负责人由党委副书记担任,负责评估实践育人基地运行状况、学生实践表现等内容,从而保障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校内教师参与积极性。以主题教育、学术研讨、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专职教师对人民城市概念的理解及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拓宽校外实践育人主体。积极推动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劳动模范、英雄人物、国家工匠等参与实践育人,将典型案例、先进事迹等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及报国志向。如上海体育大学邀请全国劳动模范包起帆,围绕“初心、使命、奉献”讲述自己从码头装卸工到优秀党员、最美奋斗者的历程,较好地实现了引导学生感受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关联,深刻理解“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育人初衷。

(作者为上海体育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