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真实见证了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艰辛奋斗历程,全面记录了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这一价值追求付出的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实践。红色文化资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包含物质类、精神类、制度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更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天然素材和重要载体。用红色文化资源涵育一代代青年学子的精神品格,培养和塑造其爱党爱国、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理想信念,既是党领导下社会主义高校做好育人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需要。
从理论武装着手,坚定理想信念
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潜力,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以系统的理论知识、真实的资源素材、丰富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志向追求,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青年智慧,是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渠道。
深挖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供给。在理论课堂中,融入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包括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历史展陈馆、革命旧址、革命遗迹等,以独有的真实性、感召力和说服力,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融入精神类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相关内容,详细阐述革命事迹、革命精神、革命故事,引导学生从榜样人物、革命英雄身上汲取精神养分。在具体的理论阐述过程中,主动融入故事化、生活化表达方式,借助共情式的叙事方式,将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与浸润式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之更加贴合学生接受期待。例如,高校思政教师可将革命战争年代发生在平凡小人物身上的红色故事融入课堂,用更贴合生活实际、可感可知的小人物身上的理想抱负、人性光芒,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
从实践锻炼着手,锻造过硬本领
坚持理实结合,才能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敢担当、能担当的时代新人和合格接班人。因此,高校应注重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在实践锻炼过程中不断巩固理论知识、练就过硬本领、重塑意志品格。
重视实践教学,促进知行合一。高校应加强与地方红色文化场馆的沟通与协作,推进校馆合作机制下的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实践,定期组织学生赴地方红色文化场馆开展实践研学。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基层学校、街道社区、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社会调研、志愿宣讲、支教锻炼、志愿服务等多种实践锻炼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升抗风险、懂应对的本领。此外,高校可组织学生参与知识传递、科技推广、生态治理、医疗帮扶、教育帮扶、文化振兴等主题性实践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为革命老区的农业生产、非遗传承、生态治理、教育发展、医疗进步等事业贡献力量,真正将红色文化、专业实践、社会责任等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学子自觉将青春动能、青年智慧转化为发展实效和改革实效。
从文化浸润着手,提升综合素养
注重以红色情怀、革命精神厚植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夯实学生精神根基。红色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对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影响和作用是多方面和多维度的。因此,以红色文化激活新时代青年红色基因,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建设精神家园,注重文化渗透。可邀请退伍军人、革命后代、老红军、老党员等进校园,围绕奋斗故事、红色家书、党史知识、英雄事迹等,开展分享会、宣讲会、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学生在聆听、溯源、回忆、感悟中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构建所见皆教育的红色文化渗透机制。在教学楼、学生宿舍、文化广场、校园廊道等公共区域,增设红色文化、担当精神相关的主题文化长廊、主题文化墙、宣传标语、主题雕塑,强化公共空间的思政育人和视觉叙事功能。把握重大节日、纪念日、诞辰日、校庆日等活动契机,组织开展“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红色经典”“红色知识”“红色影视”等的传唱、分享、诵读、竞答、展播等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对青年学生担当精神、理想信念、奋斗精神的鼓励、启迪与培育。
(作者单位:豫章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本文系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传承与发展:红色基因培育大学生民族复兴责任担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4DJQN04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