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AI+教育”生态
2025-04-24 09:47: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段文文 孙宁华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柱,也在这场技术变革中迎来了深刻的挑战与机遇。在这一时代交汇点,中国教育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利用技术推动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构建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人才矩阵”;更要以人文精神驾驭技术变革,培养兼具数字思维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与中国魂魄的创新性人才,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技术的进步固然重要,但教育的核心始终是育人。

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性人才的图景与价值澄清

当前教育面临三大核心问题亟待解决,应通过“教育数字孪生”系统打破资源壁垒,实现教育质量公平;依托“能力图谱—智能诊断—个性导航”的闭环系统,使因材施教从“经验判断”进化为“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更以“科技理性与人文情怀”的双重基因,构建起涵盖数字公民、创新先锋、文化传承者的多维“人才矩阵”。这一创新实践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在智能时代的具体延伸,并在实践层面回应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

教育的现代化不仅仅是技术的引入,更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全面革新。通过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均衡,学生的学习路径更加个性化,教师的角色也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价值的引领者。这种变革不仅提升了教育的效率,更深化了教育的本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特别是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性人才。

教师在教育变革中的角色与原则

在人工智能重构教育生态的变革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需要遵循“三阶赋能”原则:技术赋能、认知赋能与价值赋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作为生产力的核心动能,其知识结构须呈现“硬科技素养与软实力基底”的乘数效应:既能驾驭AI等前沿技术工具,又具备复杂系统思维和跨文化领导力;必须是既懂算法伦理又能进行概念突破的“创新策源者”,既掌握数字工具又深谙人文价值的“知识整合者”。这是应对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更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实现发展动能转换的教育应答。

教师的角色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工具,还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能力和人文关怀的精神。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价值观的塑造者和创新能力的激发者。这种转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中保持专业发展的持续性和前瞻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挑战

在这场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正经历着从“工具应用”到“素养重构”的深刻变革。这场以“数字基因”重铸教育生态的革命,本质上是在回答强国建设的时代命题。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动力,具有“漫长性”与“生长性”特征,其内涵涵盖专业知识深化、教学技能革新与教育理念迭代的持续过程,需经历从关注教学生存适应性到聚焦学生个体需求的渐进阶段,这一阶段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更新与拓展,还涉及教育理念的深化、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职业道德的提升。

当数字基因深度植入教育肌体,教师的使命愈发清晰:既要成为驾驭智能技术的“数字舵手”,更要当好传承文化血脉的“精神摆渡人”。通过构建“智能增强型教师”发展模型,培育既能驾驭技术浪潮,又能守护教育初心的新时代教育力量,这既是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国教师回应“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命题的实践宣言。

教师育人能力的实践逻辑

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指出要激发教师创新育人方式方法。

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有三层实践逻辑:一是理念升维:从“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育,构建多维度育人框架。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将立德树人的目标具象化为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科育人,对学生自主发展、协同参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能力重构:打造复合型教师队伍,强化协同育人机制。注重师风师德与育人能力的双重提升,强化教师精神引路人的角色定位。三是评价转向:破除唯分数倾向的机制障碍,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体艺素养纳入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评估效果,建立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的多维指标。

实践表明,当AI承担知识传递的“高速公路”建设,教师更应成为价值引领的“北斗导航”,在技术洪流中守护教育的温度与高度,最终实现从“教书机器”到“育人者”的范式革命。这既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更是教师回应“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自觉。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的实践探索

为契合提升生产力的战略需求,高校应聚焦关键技术、前沿科技以及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对陈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与优化。同时,各类教育应始终秉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重视对人才的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责任感教育,打破“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培养出既有崇高理想信念,又能勇于面对挑战的创新性人才。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编写适用不同类型高校的教材”,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

在“AI+X”重塑教育生态的变革浪潮中,中国高校正以开拓者姿态绘制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性人才的创新图景。浙江大学“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以人才培育、科技创新为使命,深度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生态建设;西安交通大学“霍尔果斯市—西安交通大学丝绸之路数字经济研究院”,推动霍尔果斯搭建最强智库、技术超市、应用平台和人才基地,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2.0版本上线以来,集成2300万条优质资源,构建起“课程思政数字图谱”“跨学科PBL智能工坊”等特色模块,实现全员育人资源精准推送、全程育人数据动态追踪、全方位育人场景虚实融合。

实践证明,当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学科基因,教育将突破传统范式束缚,催生出“智能增强型课堂”“数字孪生实验室”“人机协作教研共同体”等育人新形态。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教育质量,也为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技术赋能教育的未来展望

新时代的育人实践既非单纯的技术叠加,更非冰冷的数字异化,而是在守住育人初心的前提下,让“AI+X”成为照亮通往教育现代化强国的星辰大海。当“AI+教育”升维为“AI×教育”,技术便不再是外挂工具,而是内化为教育基因的有机组成。

中国高校正以深植东方智慧又拥抱技术革命的育人生态,重塑着教育现代化的中国路径,在智能技术与人文精神的交响中,以“数字人文主义”的新范式,为全球教育变革提供“中国方案”。这种创新实践不仅推动了中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为世界教育变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持续创新,“AI+教育”必将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性人才提供强大动力,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