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科学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
2025-04-17 09:59: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董世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与“行”,是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过程,是理论认知与实践行动的紧密结合。在新时代背景下,以“知行合一”为目标,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还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价值支撑。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专注于研究人类积极心理品质和幸福感的学科,可为深入探索和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转化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充分认知积极心理学的正向作用

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教育对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未来充满憧憬和超越性的思考,追求个性并乐于接触各种新鲜事物,但有时又会因为受到一些片面信息的误导而脱离现实。这些特点与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自我决定性、自我优化和内在潜能的人性观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借助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教育者能够在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更为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其行为向积极方向转化。

有助于和谐地把握教学关系。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调动受教育者的内在主动性是实现有效教育的关键。积极心理学强调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应通过激发、引导和培育学生的内在积极品质,来尽可能地避免负面情绪和心理阻抗的产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通过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有助于改进教育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积极心理学通过关注幸福感、美德等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议题,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践行动力。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践行力。

科学把握积极心理学的运用策略

强化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关键。积极情绪是价值观由“知”转“行”的内在动力。它能够促进个体与外部环境的主动联结,扩展和建设个体的身体、智力、人际和心理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育者应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情绪氛围,通过正面的激励和表扬,让大学生在愉悦和满足的情绪体验中内化价值观。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等,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

强化积极的人格培养是核心。积极人格有利于个体从理性层面接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育者应树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同时,建立健全“以生为本”的教育机制,全周期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努力营造“有特色、有底蕴、有温度”的育人环境,并为他们适时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教育和服务,让其在充满关爱和温暖的环境中成长成才。

强化实证的评价手段是保障。积极心理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研究提供了实证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可通过引入亲社会行为、积极心理资本、学习投入等实证指标,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实效性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为教育实践提供数据支持,也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强有力的现实依据。

探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学实践

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支持。在教育实践中,应充分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强化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培养和实证评价手段,来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转化。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多样化的教育活动设计。主题班会可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载体,通过精心设计班会主题,重点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点,以讲解、讨论、分享等多种方式,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讲座和研讨会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可适时邀请专家学者、行业楷模等走进校园,为大学生带来生动的讲座,或带领大学生展开深入的研讨,帮助其在拓宽视野的同时,自觉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喜悦和成就感,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奉献”等理念。

深化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要鼓励大学生多走进社区、乡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实地参与社会调查、支教、帮困等实践活动中锤炼意志、提升能力,厚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

科学的评价体系。为确保教育效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还需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大学生的知行转化效果进行客观评估。评价体系应涵盖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行为表现等多个维度,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反映每位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成长和进步。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为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讲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以促进青少年道德判断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BEA230070〉、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课题“神经教育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研究”〈2023SJSZ0009〉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