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和引擎动力,同时也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开辟新路径与新方向。借助大数据技术,探索一种高效精准、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与管理模式,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向数字化、内涵式、高质量的发展模式转变,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也是大数据技术不断优化革新的现实需要。由此,探索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实施路径与精准赋能路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转型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
坚持理念为先,
树立科学的数字治理理念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实施需要以理念为先导,鼓励教育工作者主动革新主体意识和管理意识,以适应大数据时代衍生出的个性化、时代化、创新化、动态化、开放化、协作性等数据特点和管理特点。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大数据技术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强调多元化和智能化的管理协作模式,更加注重管理效率与教学效率的双重提升。
树立整体思维和系统思维。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涉及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评价体系、顶层规划、校园建设、主体建设等的革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遵循整体性、全局性、系统性等原则,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得以常态化与长效化推进。树立联系思维与关系思维。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教师主体教学行为数据的监测、收集,抑或是对学生受众生活学习数据的收集监测,其信息数据背后都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复杂性、潜隐性等特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具备一定的关联思维与数据分析思维,善于对庞大的数据资源进行精准剔除、筛选和择取;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学会结合主体状态、教学供给、环境氛围、支持系统等解读信息,促使教学逐渐由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树立发展思维与动态思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重视对主体行为数据的动态收集与动态监测,重视从数据动态波动中把握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人生理想、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动态思想表现与变化趋势,并从中探察学生的发展规律与发展需求,注重对受众对象的精准识别与智能分析。树立人本思维,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技术为教学服务的基本理念不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应用数据技术进行精准治理过程中,应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核心、目标不动摇,避免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偏离教学初衷与教育主线。
推进制度建设,
保障数字技术的精准嵌入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变革,不仅要依靠理念转变推进精准化治理,同时也应依靠制度建设将技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各要素中,确保精准嵌入、科学高效。因此,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目标为引领,加强制度建设,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型变革的应有之义。
以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格局。党委领导班子与各职能部门高效协同、共同参与,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要阵地,构建家校社共同参与的多层多级工作机制和大工作格局,确保责任落实到位、资源协调到位。同时,工作小组应进行事前调研、事中调适、事后反馈优化,就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相关事宜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确保数据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精准适配。
以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建立严格的数据收集、存储、共享、应用等的规范化程序和管理机制,如,访问权限、加密技术、数据最小化原则等,避免数据滥用和泄露。同时,完善技术安全与科技伦理机制,确保数据技术嵌入教育教学各环节的所有操作均符合伦理标准与安全标准;确保数据信息的应用与各教育场域、教学场景相适配。另外,坚持优化算法模型与评价体系。坚持在动态发展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准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评估,畅通反馈渠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良性循环、切实可行的反馈机制。
强化数智信任,
推动二者互融互促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切实从内容、手段的改进与优化入手,不断强化教育教学主体对大数据技术的数智信任,继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度与有效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着力推进融合育人实践做深做实,助力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
依托数智技术,完善教育内容。通过大数据技术、融媒体平台、在线教育平台等实时跟踪时事热点话题,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健康、人际交往、时事政治、最新理论成果等,并结合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针对性地添补与扩充,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依托大数据技术,精准掌握学情。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数据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对学生学习情况同其他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回归性分析对因果变量间的效应大小进行分析,以此实现对这些数据信息背后蕴含的数字价值的精准赋能和价值属性的全新解读。
依托大数据技术,实施精准靶向干预。结合数据技术收集到的各类状态、行为、特征数据,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生涯规划、创业就业、优势诊断、学情分析等进行指导,帮助教师提高决策的精度与准度,促进教学方案和个性化教学供给的不断优化。
加强队伍建设,
强化主体的数字思政技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实施与教师队伍的数字媒介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队伍主体的建设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人力保障。因此,高校应重视对教师队伍媒介素养的培育,强化教师的思政教学技能。
强化教师的精准化思维。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各类数字化培训课程、工作研讨会、主题工作坊、专题知识讲座等方式,系统提升自身的数字媒介素养,掌握基本的数据收集、分析、应用、共享等技巧,学会利用各类机器学习算法、文本分析技术、数据关联技术等优化教学管理。精进教学技能。定期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教学观摩、技能实操、教学比拼等活动,帮助教师熟练掌握应用、转化与分析数据信息的能力,提升教师主体对海量数据信息中关键信息的敏感度。设置专门的信息技术团队,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理念、技能、方法等常态化培训与督导,培养教师数据预测、数据关联、数据分析思维与能力。
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引进数智技术支撑下的虚拟导学名师团队,优化教学队伍。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现实增强技术、5G等技术,组建专门的智能导学名师团队和“虚拟教学”团队,提供更为针对性、个性化、泛在式的导学、伴学服务,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作者单位:重庆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