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创新的双向互动策略
2024-12-11 10:0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唐李阳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2年颁布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的适应性融合,促进与现代社会的协调发展,要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核心。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可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在赋予更多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创新灵感。

人工智能赋能传统文化创新的多元策略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具有强大功能的“钥匙”,与传统文化之间形成一种双向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催生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的策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挖掘大数据中的文化价值,能够精确地识别受众的喜好,推送与个人兴趣相匹配的诗词、戏曲、民俗等文化内容。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应用,能够识别文物的时代特征,做好细节呈现,揭示背后的故事。在5G的高速网络加持下,4K高清直播非遗技艺和文化演出成为常态,消除了时空隔阂,实现了文化传播的无界限和高效传播。此外,利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解锁传统文化浸入式传播全新模态,《万象敦煌:秘宝与黄沙》演出中,佩戴VR设备,受众仿若顷刻穿越千年历史长河,沉浸式感知体验跨越时空阻隔,让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得以淋漓尽致地释放。

内容创新引擎,AIGC技术驱动传统文化新生。运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能够创作出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动画、影视和出版作品。通过 AI技术对传统经典文化文献进行智能化处理,不仅提升了出版的效率,还确保了内容的高质量;AIGC也为传统文化的深耕细作提供了更多的设计灵感;在动画制作方面,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海量的传统绘画风格样式、民间艺术形象(如剪纸、皮影戏)进行分析重构以及动态化处理。通过AIGC技术搭建二次元世界,构建出中国神话的世界观,《山海经》《封神榜》《西游记》等经典故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在出版领域,AI技术在文本辨识、校对和排版优化等方面展现了强大的能力。

拓宽渠道版图,AI筑牢文化传承 “高速路”。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古籍善本、碑帖字画等实物文化遗产,通过图像识别、语音转换等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高清晰的数字影像库,并配有智能检索标签。影像化手段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表现手段,将舞台光影与表演艺术完美结合,经过多机位录音、特效渲染后制作成数字影片发行的戏曲表演,让传统艺术走上拓宽受众群体的“云端”舞台。

互动体验升级,AI激活文化“沉浸感”。人工智能技术助力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重塑文化内容呈现的流程,传统文化由静态观赏转变为动态参与。在常规文化活动领域,AI技术的嵌入能够衍生出智能问答系统、虚拟角色陪同等新颖互动形式。智能机器人化身为“历史百事通”,对文物渊源、历史背景对答如流,消除观众的疑惑。

传统文化创新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策略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需要汲取各种智慧的源泉。传统文化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而且在创新中能够为人工智能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厚植文化土壤,涵养AI创作“源头活水”。传统文化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和素材富矿,从文学经典的维度审视,《诗经》《楚辞》《红楼梦》等名著构建的绮丽世界蕴含着复杂的情感脉络和精妙的叙事架构,借助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本风格、语义逻辑进行深度剖析和模拟,可以为AI创作小说和诗歌注入中国式的浪漫和人文底蕴。

在绘画艺术领域,传统水墨画的写意神韵、工笔画的细腻勾勒,经图像识别技术以及机器深度学习可转化为算法模型,融入AI绘画程序,使其能绘制出既有墨韵流淌又具现代视觉冲击的美术作品。另外,还可以开发出诸如模拟传统绘画风格的大模型和智能绘画软件,激发全民创作热情。

以用促研,撬动AI技术革新“杠杆”。文物修复时,面对古书画的脆弱易损、壁画的斑驳褪色,运用AI图像辨识及增强技术,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通过对海量文物影像资料的深度学习,对病害类型进行精确识别,并对修复效果进行预测。在智慧博物馆建设中,AI技术依托大数据分析、定位追踪和虚拟展示技术进行融合创新,构建多模态交互和虚实共生的游览空间。

锻造AI赋能文化“利器”与人才梯队。传统文化创新实践迫切需要适应性强、功能卓越的AI辅助工具。如在戏曲创作领域,开发专门针对戏曲唱段设计和身段编排的AI辅助设计软件。在古籍整理方面,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针对古籍中的繁体字、异体字和特殊排版进行了优化升级。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入教育系统,重塑了课程设计的核心架构,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在不同学科间建立了一座跨学科的“立交桥”。比如中文专业,可以用AI解析诗歌格律对诗歌创作进行教学;在历史学专业中,历史大数据研究是借助数字人文工具进行的。

随着AI驱动的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短视频、直播、文创电商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非遗传承人利用AI文创设计拓展产品种类,文化营销人员凭借大数据洞察市场喜好,从创意孵化、产品制作到市场推广,铺就了一条全链条职业发展“高速公路”。

(作者系常州工学院数字媒体系教师,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人工智能设计工具驱动下的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主持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AI时代传统纹样数字化设计转型研究”主持人)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