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着力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意识
2023-12-08 10:0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李源芳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之变、时代之变、世界之变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着眼于国际局势,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规模快速发展,加上全球化进程深刻的传播、扩散、冲击作用,促使国际力量对比加速转变。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中实现快速发展,世界地缘经济和政治重心“东升西降”,全球治理格局多极化程度加深。在此背景下,中国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成为全球政治、经济秩序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同时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日益深入人心,文化多样性发展不可逆转。

着眼于国内发展局势,中国从贫穷落后、饱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大幅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培育青年人的担当意识,有利于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根基。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大学生理应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明确的人生目标实现个人价值,助力国家持续繁荣进步。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对高校青年学生而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是时代发展机遇,也是个人成才际遇。青年学生应学会审时度势,系统认知和把握时代发展环境,明确自身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将个人价值目标与时代奋进目标相结合,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同时,面对时代的挑战和期望,高校应积极调整教育策略,全面培育大学生担当意识。

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高校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育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在信仰中领悟使命担当的重要意义。具体以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学生,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激励学生筑牢理想信念、践行使命担当。将“四史”教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发展经验,并辅以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全面准确认识时代发展变化和国家发展需求,不断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国家之需、时代之需、自身发展之需促使学生主动担当。

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高校需要加强历史教育和时政教育,以历史课程、历史主题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历史和文化,进而树立正确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厚植爱国情怀;以课堂内容导入、组织讲座与研讨会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时代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发展形势,增强学生时代使命感。高校需要加强德育教育和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以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意识,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本领和能力。

强化学生专业本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高校应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与行业需求、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帮助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助力下,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为个人发展和国家进步奠定坚实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需要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通过举办创新竞赛、创业训练等活动,引导学生敢于挑战传统,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有效应对时代发展变化和国家发展需要。同时,高校可以组织社区服务、支教、科研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亲身感受社会发展与变革,使学生在实践中明确担当的意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学生应对时代发展难题和国家建设挑战的能力。此外,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服务等,确保学生能够以更加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和挑战,为培养学生担当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环境下,高校培育大学生的担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根基。未来,各高校依旧需要认真对待这一任务,确保每一位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都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担当起应有的责任。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