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党建引领,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新路径
2023-11-24 10:3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韩凌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再次深刻阐述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阐明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意义,重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

所谓“立德树人”,立德,指的是坚持德育发展,通过教育教学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感化学生、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人,则是指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方式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教育实际,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发展潜力,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潜力,提高综合素质,成为有用之才。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成为了热门话题。在这个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育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思想和文化冲击,这些思想和文化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就必须通过党建工作引领高校思政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党建工作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已经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并在教学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进步和成绩。

创新党建工作理念,

引领思政教育方向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和发展,首先要创新党建工作理念。具体来说,树立“大思政”理念。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挥。树立“与时俱进”理念。紧跟时代脉搏,把握时代要求,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情、社情和民情,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

提高思政教育效能

机制是行动的保障。要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和发展,需要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具体来说:建立协同机制。加强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同时,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社区等各方面的联系与合作,构建开放型的社会化思政教育体系。建立实践机制。注重实践育人,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了解社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磨炼品质。同时,要加强对实践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过程的监管与评估,确保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建立评估机制。定期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估和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要注重评估机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做到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相结合、短期评估与长期评估相结合。

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

增强思政教育吸引力

方式方法是行动的路径。要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和发展需要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具体来说:需要运用好新媒体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应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构建起线上线下的立体化思政教育模式,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应注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与引导,及时发现和解决不良信息问题、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采用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通过案例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实施项目化教学,通过将思政教育内容划分为不同的项目,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研究和探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他们充分的展示和交流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创新党建资源,

营造立体社会育人环境

首先,整合利用学生自身资源。一些教师和各高校教务管理部门通过增强对学生的了解,加强与他们的交流沟通,发掘学生身上具备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同时挖掘学生周边资源,例如学生家庭成员单位的劳动模范、行业先进典型、社区中的老党员和老红军的先进事迹等。高校教师可通过价值引领、加分激励、谈心谈话、精神激励、社会实践课程替代等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将其所带资源进行最大化开发利用。其次,盘活当地资源。当地资源是指类型独特、民族和区域特征明显的各种文化形态。彰显出一个区域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个性,反映出一个区域不同于其他区域的文化特征和文化面貌。例如,一些高校通过摸清当地特色资源家底,筛选部分资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建立起详细档案,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的模范、英雄,以及当地的爱国主义基地、纪念馆、体验馆等爱国主义场所。一些高校持续深化共建活动,利用本地特色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将思政课堂搬到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乡村、工厂、车间等,不断引导学生将自身所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开展种类丰富的适合在校学生的特色体验教学志愿者活动等实践活动。

总之,思政课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高校党建工作引领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保障。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学生数量庞大、生源复杂、师资水平不平衡等现状,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以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