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坚持新思想指引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2021-07-16 10:00:00  来源:新华日报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助力江苏更好担当“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主办、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协办的“现代化策论”智库研讨会于7月15日在南京举行。本期《智库》特撷取专家研讨精要,以飨读者。

探索党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

□ 徐琴 樊佩佩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如何凝聚多元主体、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础,是当前基层治理中的重要议题。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立、能力建设和水平提升,同样如此。多地实践表明,加强党的领导,积极探索建立政社互动的协同治理新机制,是改善基层治理必要的和有效的途径。江苏太仓,十多年持续探索“政社互动”机制,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推动下,已经建立了广泛参与、深度协商、活力自主的“能动式善治”新机制。浙江海宁,通过基层党建,提升社区工作站的品牌化专业服务能力,链接多元主体,促成多方联动,打造新型社区治理服务体系枢纽。此外,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综合治理、城市更新、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党的领导力直接体现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特别是基层治理,迫切需要党的领导作为引领力量、推动力量和联结力量。党的领导不仅为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制度基础,还通过基层党建机制,建立起更为开放且便于下沉的党组织网络,直接推进积极有效的“政社互动”,引导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形成和切实运行,充分发挥党政主导和社会主体两个积极性,使地方党政主体责任和社会领域的公众参与形成合力,“双轮”驱动,共同应对社会治理的挑战。

深入探索党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首先,需进一步强化党的政治引领,把握政社互动的正确方向,把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作为总的指导原则,以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社会秩序为目标。其次,融基层党建与公共服务于一体,切实关注基层公共事务的解决,高度关心群众的期盼,有效提升民生服务能力,凝聚“政社互动”服务优势。并且,融基层党建与能力建设为一体,在基层社会的治理实践中,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充分运用党员和党组织的资源链接与整合能力,在基层社会培育一批富有志愿精神、具有合作与行动能力的基层“能人”,壮大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力量。

党的领导,在基层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政治引领、观念培育、能力建设、组织凝聚、主体吸纳、资源链接、事务解决、服务改进的积极作用。通过党的领导,凝聚发展合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局面。

(作者分别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 何 雨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必须“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党的百年历程,正是党的坚强领导与人民首创精神紧密结合的历程。革命时期,我党创造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坚持统一战线、构建新型的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等以人民为中心的路线方针政策。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广大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改革开放以来,小岗村农民立下的“生死状”、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这些举措本质上都是向人民放权、为人民赋能,创新创业大潮由此持续涌动。

在尊重和推动人民首创精神的实践中,江苏创造并贡献了诸多具有首创意义的经验和模式。农村改革方面,贡献了“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的上塘经验、创造了苏南模式,走出了独特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强县域经济方面,形成了敢为人先自费创办工业园区的昆山之路和后发赶超的张家港精神;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实现了从几乎零起点到2020年底全省GDP占比56.8%、市场主体占比达96.1%的华丽转身;科技创新方面,区域创新能力长期位居全国前列,“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奋斗者”号潜水器、“神威·太湖之光”等重大标志性成果层出不穷。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进入新发展阶段,更需要建立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体制机制,扎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构建有利于人民首创精神茁壮成长的容错纠错机制。通过容错机制,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人撑腰鼓劲,形成保护改革者、鼓励探索者、宽容失误者的社会环境;通过纠错机制,使失误错误最小化,甚至在失误错误中吸取教训,推动失误错误向成功转化。二是构建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统一的衔接机制。群众首创是机遇之根,顶层设计是机遇之魂。通过大兴调查之风、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及时将人民群众的首创经验纳入各级党和政府的区域顶层设计中去,让首创经验在更大范围复制、惠及更多人民。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江苏担当

□ 王树华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是江苏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责任。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需要江苏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增强现代化发展的探索性、创新性和引领性,着力在以下四方面加大政策攻关力度。

一是以“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为统领,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经济建设方面,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江苏制造业基础,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势,着力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充分挖掘“水韵江苏”的文化底蕴,推动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在社会建设方面,要着力补齐民生发展短板,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公平正义。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美丽中国的江苏典范。

二是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要进一步明确科技自立自强的重点领域,聚焦我省重点打造的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物联网、新材料、工程机械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产学研合作。要着力构建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生态体系,充分发挥各界力量,为创新生态体系建设营造宽松包容、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要大力弘扬“厚德、崇文、实业、创新”的新时代苏商精神,为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精神力量。

三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和政府税费的调节分配功能,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低收入人群、苏北欠发达地区等的转移支付和税收扶持力度,着力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要切实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更加注重包容发展,着力补齐社会发展短板,兜牢民生底线。

四是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工资性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努力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富民含金量;要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在区域间的均衡配置,不断满足民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要以文明实体创建、文明社区建设、文明规范践行等为手段,着力推动全省上下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文明风范。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 杜宇玮

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发展格局为基点的发展,是区域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区域协调成为应有之义、区域绿色成为重要内涵、区域开放成为基本特征、区域共享成为最终目的的发展,是立足新发展格局、以追求区域均衡发展为主要目标的高质量发展。

当前,江苏区域高质量发展正面临多重挑战。一是面临区域经济增速下滑的挑战,关键在于以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二是面临区域发展空间分化的挑战,关键在于以都市圈一体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三是面临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挑战,关键在于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区域绿色发展。四是面临出口贸易压力增大的挑战,关键在于以加强内外联动推动区域开放发展。五是面临民生事业发展滞后的挑战,关键在于以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区域共享发展。

为此,江苏应从构建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和新体系着眼,对照新发展理念“对症下药”、分类施策,全面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第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促进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协同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第二,创新破除区域壁垒的体制机制,有效清除阻碍都市圈内要素流动的物理因素和人为因素,加快实现省内全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第三,实施以激励完善市场竞争秩序、激励创新为基本导向的功能性产业政策,以生态安全、低碳环保为标准,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紧扣绿色导向构建现代绿色制造体系,全面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实施开放战略转型,把开放战略的重心转向开拓和利用国内市场,通过打造重大开放平台,吸引、集聚和有效配置国内外先进的高级生产要素,同时抓住多重国家战略在江苏叠加实施的契机,在产业转移、生态治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多方面深化区域合作和共建共享,积极开拓全方位开放发展新空间。第五,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城市化质量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民生财政支出,实施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创新,扎实推进区域共同富裕。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