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群策群力,协同打造扬子江城市群
2017-06-14 09:14:00  来源:新华日报

  智库出品

  近日,省社科联举办“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智库论坛,邀请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南通大学、《群众》杂志社,以及沿江八市社科联的专家就扬子江城市群建设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研讨交流。

  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规划院院长沈迟:

  跨越行政区的制度安排是城市群建设的关键

  对城市群标准的界定,应该从城市之间的关联要素去考虑,主要有四个维度:速度、尺度、密度和制度。在速度方面,不仅是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距离,更主要是城市之间的通勤,如轨道交通密度、站点设置密度等都是重要因素。在密度方面,既包括城市群的密度,也包括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就业密度和城市建设密度;在尺度方面,密度只有放在一定尺度空间内才有意义,在不同尺度上的密度、速度,决定了空间组织的效率,城市群必然是以“万平方公里”为尺度的;在制度方面,制度的隔阂有时候比空间上的距离更难以逾越或打破,决定速度、密度、尺度的制度因素主要有户籍管理、土地管理、规划管理、行政管理等。回顾我国城镇化历程,从改革开放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到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包围城市”,从乡镇企业带动小城镇发展,到“城镇群”为主导,再到新一轮“特色小镇”热,从开发区的“一抓就灵”到新城新区两极分化,速度密度尺度的背后无不折射出制度的作用。城市群之所以成为“群”,跨越行政区的制度安排是关键,不仅需要看得见的纽带相联系,更需要看不见的一体化制度来保障。因此,扬子江城市群规划建设,要在科学准确把握密度、速度、尺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设计。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陈雯:

  尽量保障城市群内部区划完整性

  扬子江城市群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先发区域,是江苏新时期区域增长极扩容的核心载体。当前,苏南和苏中地区业已形成四个轴带或片区:一是串联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中心城市而成的服务、创新经济发展中枢轴带;二是沿长江市县组成的临江临港经济发展轴带;三是沿宁杭走廊的西南部丘陵山区特色与生态经济片区;四是里下河(兴化-高邮-宝应)的农业及生态经济板块。在划定扬子江城市群空间范围时,虽然不将生态区和农业板块纳入有一定道理,但考虑到沿江八市及所辖县市(区)在自然地理与区位、交通网络联系、城市等级体系、产业协作分工、地域文化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相似性,建议将沿江八市全域作为扬子江城市群空间范围,尽量保障城市群内部区划完整性,避免空间“破碎”与行政分割。在此基础上,扬子江城市群内部需要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上海、南京等大都市为核心组织集聚空间,加快以跨江交通运输网络联系、滨江跨界城镇组团建设等推动跨江融合,优化沿江、沿沪宁、沿宁杭等城镇和产业发展带,加快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整体联动的空间新格局,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

  加快推进扬子江城市“群落”融合发展

  借助生物学“群落”的概念,提出扬子江城市群落融合发展目标,即通过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建设“紧凑型城市、开敞型都市圈、网络化城市群落”,促进“融合发展”。首先,需要合理确定扬子江城市群落成员构成,明确划定融合发展空间范围。建议扬子江城市群建设规划应形成“1(上海)+8(沿江八市)+1(盐城)”的总体架构;其次,要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建立绿色扬子江城市群落。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为契机,以“生态优先、绿色引领、融合共生、绿色创新”为原则规划建设扬子江城市群落;第三,优化扬子江城市群落空间布局。以建成“主副双核,一带三圈”(上海主核,南京副核;沿江生态带、宁镇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通泰盐都市圈)空间新格局为目标,促进相关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强化江北城市中心性建设;第四,强化南京在江苏沿江城市集群发展、融合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将南京作为扬子江城市群落的江苏城市“建群种”,充分发挥其作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原和高地作用;第五,推进城市之间的连绵发展。打通城市之间的村镇交通设施网络,着力重构城乡空间格局和村镇产业空间体系;第六,完善公共服务协调机制,打通城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和行业协会、资质与质量认证、人才流动等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的障碍。

  南京市社科联主席、社科院院长叶南客:

  着力增强中心城市的带动引领作用

  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南京是核心发展引擎和枢纽中心,应围绕提高城市首位度、打造中心城市下功夫:一是要加快推进宁镇扬一体化,以宁镇扬小三角为突破,强化南京的中心城市地位。二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和智能制造,提升南京的产业集聚能力。三是综合协调推进沿江城市融合联动发展。设立“枢纽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建设枢纽经济区。推进长江航道、城际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发展航运(空)枢纽经济、金融枢纽经济、信息枢纽经济。四是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沿江八市科技创新合作协调机制,力争在公共平台使用、创新资源流动、成果认定、评估、基金的设立等方面实现政策一体化,减少各城市之间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壁垒性限制。

  群众杂志社副总编李程骅:

  加密扬子江城市群的跨江通道建设

  “扬子江城市群”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空间嵌套”,推动江苏沿江城市集群发展、融合发展,须以实施南北节点城镇一体化为抓手,加强纵向贯通,实现跨江同城化,加快形成中上游的宁镇扬、常(常州)镇(扬中)泰(靖江、泰兴)、锡(无锡市区、江阴)泰(靖江、姜堰)三大跨江城市带和下游的苏(苏州、张家港、常熟、太仓)通(南通、如皋)特大型跨江城市带,逐步把长江发展成为“一江两岸”扬子江城市群的内河交通与空间中轴。与高铁重点提升远距离交通效率不同,轨道交通与物流为主的公路交通更加注重通勤化,是沿江城市集群跨江同城化发展、中间县级行政区域加快发展的重要依托。因此,从中长期发展看,打造跨江城市带的关键在于加密扬子江城市群的跨江通道建设,由目前的15条增加到40条左右,全面提升县级行政区域的跨江交通配置水平,形成跨江公路大桥、高铁大桥、地铁隧道、公路隧道等多形态过江通道密集联通。

  省社科联研究室主任刘西忠:

  增强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的绿色协同

  在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新形势下,实现跨区域绿色协同,是共建扬子江城市群的重中之重。在扬子江城市群内部及周边,推进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着力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沿海生态保护带建设,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和苏南西南部绿色生态智慧谷建设及环湖生态圈建设,着力构建由若干纵向、横向生态廊道形成的生态网络,与发展轴带、产业群链、城镇布局相辉映,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塑造江苏绿色竞争优势,着力打造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引领发展的新江苏样本。

  泰州市社科联主席倪郭明:

  打破“两头肥胖,中间瘦弱”的格局

  扬子江城市群是一个带状城市群,应坚持多核心带状扩散路径,以求整体提升。东部和西部分别以上海和南京为核心的城市群已经启动,东西两头南北传导功能比较强大,而中部城市泰州等处于沪宁之间的“断裂点”上,南北传导的功能较弱。江阴、靖江两市14年的实践证明,跨行政区的“软融合”缺少内在驱动力。为打破扬子江城市群“两头肥胖,中间瘦弱”的格局,实现“中心开花”、北岸崛起,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大行政区划调整力度,加快过江通道建设,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在泰州南进、常州和无锡北进上更多着力,形成跨江发展的城市组团,打造具备较强集聚辐射力的锡常泰都市圈。北岸三市既要接受南岸的辐射,还要承担南北传导的重任,可联合淮安、盐城等市,共同编制里下河湿地保护开发总体规划,彰显水乡生态特色。

  南通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徐爱民:

  把南通建成向北辐射的“中转站”

  扬子江城市群可以共用南通江海联运与陆海统筹优势,共享收益。省级层面要针对扬子江城市群共同的战略产业链延展需求,尽快出台鼓励沿江向沿海转移的产业目录,推动共建大宗商品集散交易中心、江海联动国际物流中心等;建设江苏长江流域航运公共信息平台,推动扬子江城市群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整合。推动设立扬子江城市群规划协调委员会,以规划理念接轨上海,以城市群产业联动、载体联动、要素联动,促进与上海的空间融合,全力建设上海“北大门”。围绕建设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以建成沪通长江大桥、建设上海多机场体系重要成员机场等为重点,加快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努力建成扬子江城市群向北辐射带动的“中转站”。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