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振兴实体经济要启动新型全球化战略
2017-01-19 09:46:00  来源:新华日报

  圆桌会

  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2017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明确了“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作为强国之本、富民之基的实体经济在全球化逆境中如何振兴?各行业专家、学者就此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刘志彪(长江产经院): 现在中国面临的逆全球化趋势,并不是中国与全球价值链脱钩了,也并不是开放国家都变成了回归封闭的国家,而是经济全球化的形式可能发生变化了,我国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进行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也走到尽头了。在未来新的全球化进程中,至少会有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出口商品为主可能变为输出资本带动商品就地销售;吸收外资可能变为主要吸收先进技术和高级人才;利用别人的市场扩张经济可能变为利用自己的市场扩张经济;以科技园区优惠政策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可能变为向技术人员提供先进的制度平台和硬件载体。

  这就是我前几年一直倡导的中国要以自己强大的内需为依托,及时启动第二轮经济全球化战略。在这种新型的全球化战略下,实现制造强国的路径有本质的不同。要点有:一是努力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提升收入和消费的基本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消费的终端市场;二是以中国巨大的内需吸收全球先进生产要素,发展创新经济,包括走出去利用当地人才开发国内制造业需要的技术和技能;三是以此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包括以“一带一路”为依托,在沿线主要城市建设全球价值链的节点关系,把一些发展中国家纳入我们的制造业价值链体系;四是除了发展消费驱动的全球产业价值链外,还要加入全球创新链发展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产业价值链。其中有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一个是面向制造强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刘根荣(厦门大学):如何在全球化的逆境中将中国打造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强国,是中国掌握全球经济主导权,深度参与世界产业价值链的分配与控制权的重大课题。

  首先,我们必须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困难与挑战要有清醒的认识。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趋势对制造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利润与生存压力。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在迅速上升,一方面说明中国国内资本发展壮大有了对外投资的能力,另一方面更说明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在逐渐丧失。其次,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要有清醒认识。现代制造业不仅仅是价值链环节的竞争,更是整体价值链体系的竞争。最后,对中国今后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要有战略规划和措施。要从整体上优化国内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加大技术工人的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积极开展国内外的购并工作。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的逆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脱离原有的以低人力成本与生态成本为特点的低成本优势,这就要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制造业必须升级,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型;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承接传统制造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通过技术创新战略,引导新型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要发展资本市场,引导风险资金对高端制造业的投入。

  邵军(长江产经院特约研究员):基于自由贸易理论,全球化成为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的主流趋势。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所谓机遇,主要是全球化的机遇。另一个最大的受益者是资本,全球价值链配置给资本带来了更大的获利空间。事实上,全球化并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失,开始出现反全球化运动。我们应正视反全球化的诉求,也应看到全球化的大趋势并未改变,面对目前的态势,称为全球化逆境比较合适。

  中国应有积极的应对,继续推进开放战略:积极参与世界贸易规则的修订,建立以我为主的局部秩序;积极发展大中华经济圈。华人在世界各地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华商群体的自我认同,使其具有超越政治的凝聚力;外商投资政策调整要稳定大多数。从优惠到国民待遇是必然趋势,贸易战的反制措施也是需要的。但是要注意稳定大多数,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把外资赶走。

   孙月平(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全球化逆转,将给中国制造业带来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对外开放带来的影响要用进一步对外开放来应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进出口、引进外资、对外投资、外包等方面的发展模式的转型。利用全球资源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转型提供支持。以开放促改革,清除外贸转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规则的制定和修改,争取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有利的国际环境。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徐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