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眼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也是南京多元历史文化内涵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特征主要有:资源总量较多、但缺少系统保护,资源类型全面、但缺少多元利用,空间全域分布、但展示场所局促,亟须统一认识,明确“全面、系统、多元”保护利用的基本原则,加强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
建立红色资源保护体系,纳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依据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立的“三级五类”保护框架,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级分类保护。6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进行原址保护;在尚未纳入现有保护体系的资源中,10处实体保存较好、价值较高,推荐为历史建筑;9处实体尚存并具有一定价值,按《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进行登录保护;其它85处按“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规划控制或标识展示。
确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名录、划定保护范围。将目前已经明确的165处红色文化资源全部纳入保护名录,同时建立动态增补制度,鼓励不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适时增补保护名录;依法保护各类红色文化资源,对165处资源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图则,内容包括资源的区位、类型、历史信息及现状情况等,重点对保护控制、环境引导、展示利用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针对具有重大影响和重要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必须划定环境协调区,并以条文形式明确具体保护、控制和引导要求。
全域构建“336”的结构性保护利用空间格局。依据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和南京山川形胜本底条件,利用道路和水系,串联整合沿线各类资源、开敞空间等要素,在市域构建“三大红色文化板块”+“三条主题串联线路”+“六个核心集聚区”的总体保护利用空间格局。
“三大红色文化板块”分别为:中部主城—浦口顶山板块,以工人、学生爱国运动和地下斗争为特色;南部溧水—高淳板块,展示新四军抗日斗争与抗日民主政权及其抗战史实,突出陈毅、粟裕等革命领导人的活动事迹;北部六合竹镇—金牛湖板块,以抗日战争和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为特征,重点展示竹镇抗日民主政府、金牛山民族抗战精神与《茉莉花》民歌诞生地等特色。
“三条主题串联线路”分别为:工运和学运爱国主题线路,北起南京工运纪念馆,串联两浦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指挥所旧址、渡江轮渡、中共南京铁路下关车站支部旧址、和记洋行旧址等。继续往南突出学生爱国主题,串联张闻天纪念馆、珍珠桥惨案旧址、中央大学旧址、“五二〇”学生运动广场、钟英中学(南京首个中学党支部成立地)等资源。地下斗争主题线路,北起回龙桥小学,串联中共二中地下支部成立地、中央大学二部旧址、同仁自励会成立地、九龙桥四一〇烈士牺牲地、江南贡院(南京第一个总工会成立地)、金陵兵工厂旧址等资源。迎接解放主题线路,北起渡江胜利纪念馆,串联渡江胜利纪念碑、八路军驻京办事处、国民大会堂旧址(解放军与南京地下党会师大会地)、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等资源,至总统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地。
六个红色文化核心集聚区分别为:主城内的雨花台烈士陵园、总统府—梅园新村、渡江胜利纪念碑—纪念馆、南京工运纪念馆4处;外围为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和李巷红色遗址遗迹群2处。
多元利用,精心设计,加强特色体验。多元化利用和多维度展示各类红色文化资源,根据资源周边地区功能特色和环境条件,尽可能对公众开放和利用。优先发展红色文化专题博物馆、纪念馆或遗址公园。一般资源鼓励与文化馆、老人活动中心、居(村)委会及村史馆等公共服务设施联动发展。尚不具备开放条件的,应在面向城市公共界面设立纪念标志或铭牌说明。鼓励利用AR等各种新技术手段,增强陈列展览的生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
加强宣传,扩大南京影响。发挥各级宣传部门牵头职能,建立综合性的大宣传格局,整合宣传、文旅等各方面的内外宣资源,鼓励机关干部、教师、高校学生、基层群众等积极参与宣讲、实地纪念、艺术创作展演等活动。动员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挖掘南京红色文化的时代精神,尤其是以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等青年人群为主要对象,结合百年五四、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做好红色精神的传播推广,强化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搭建融线上与线下、管理与展示、研究与推广于一体的南京红色在线工作平台,线上充分利用时下最新的网络技术、手段,线下成立以雨花台烈士陵园为代表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盟,随时让人们零距离接受南京红色文化熏陶,持续让南京红色基因在传承中焕发时代光芒。
(作者单位: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