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长江文明植根于长江流域独特的自然禀赋与生态环境。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中蕴含的自然理念与生态智慧,至今福泽绵延。
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生态意蕴
源远流长的长江文化内蕴深厚的生态文明基因。长江流域的居民在长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理念、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艺术表现等,这些共同构成了长江文化生态内涵的丰富形态。
早在先秦时期,长江流域就借助其独特的生态环境背景,孕育了带有生态观念的自然哲学思想,为中国哲学思想演进提供了肥沃土壤。“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仁爱万物”“取物顺时”的生态意识,体现了一种雍容大度的生态智慧,是德行的智慧。“以时禁发”“取之有度”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倡导的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长江流域的文化艺术作品中也融入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元素,以龙舟竞渡等为代表的仪式,表达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传承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历代关于禁渔、农田水利和山林保护等法律法规,更体现了长江流域居民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意识,以及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保障。长江文化中的生态意蕴,不仅有理论的阐发,更有生动的实践。长江岸边黄牛庙《黄牛庙记》碑文中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传说:“平治洪水,顺遵其道。”浙江的良渚古城,有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和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体现了古人的生态经营智慧。闻名于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深淘滩、低作堰”,集灌溉、防沙、防洪等功能于一体,是中国古代遵循自然的生态智慧杰作。
文化与经济紧密相连。以多元、开放、凝聚、交汇为特点的长江生态文化,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历史上长江生态文化的繁荣时期,往往也是长江流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两宋时期,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苏州府和湖州府,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生产区域,“苏湖熟,天下足”生动地体现了这一时期长江流域经济的高度繁荣,而这种繁荣正是生态文化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明朝中叶,苏南地区开始形成并发展桑基鱼塘的土地循环利用方式,实现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高效的农耕文化推动了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的长足发展。
推动长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挖掘长江生态文化内涵,前提是保护好长江生态。这要求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以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生态优先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来考量。做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一盘棋”。同时,要正确认识长江生态治理中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等多组要素间的协同关系,将长江生态文化建设置于全流域生态保护和整体治理的系统性高度来把握。
传承弘扬长江生态文化。以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断加强文化生态保护,推动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创新性阐释,维护长江生态文化内涵的完整性、本真性、和谐性,带动长江文化带全线发展。要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治理中,彰显长江文化特质,将环境与文化相结合,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长江文化生态廊道。统筹建设长江文化博物馆及一批专题展示馆,全面展现长江文脉传承历史、文化发展成就和生态保护底色。
推动生态文化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抓长江生态保护。依托长江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如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打造长江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开发具有长江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产品,提升长江江苏段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生态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推动生态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加强生态文化传播教育。要加大长江生态文化的传播力度,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长江生态文化的理念和价值。开展生态文化教育活动,如生态知识讲座、生态体验活动等,加深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实践水平;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国际组织合作等方式,将长江生态文化推向世界舞台,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和理念;要推进绿色生活方式的变革,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家园建设,通过长江生态文化与沿线居民人文素养的相互促进,展示中国式现代化“长江实践”的人文经济学之美。
长江生态文化建设不仅仅是生态问题,更是始终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利益和长远利益紧密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深入发掘长江文化中的绿色生态内涵,激活长江文化中的绿色基因,把握长江生态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和实现路径,对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作者为扬州大学社会合作处副研究员,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24SYB1528〉及“江淮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智库”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