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充分挖掘长江文化蕴含的教育价值,以教育为载体传承和弘扬好长江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明晰长江文化的教育价值
从长江文化中汲取立德树人的思想力量,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增强教育的人文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关键一招。长江文化是孕育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在历史上,长江文化,以物为基础,汇聚千流,沿岸儿女“共饮长江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域文化系统,并形成了长江文物、水工遗存、长江附属遗存等一系列文化载体;以人为基础,形成了农耕文明、生产技艺和饮食文化等;以精神为基础,在历史中沉淀、升华而成的哲学思想、艺术成就、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等。长江文化是滋养现代文明的文明动脉。长江流域串联着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最为成熟、创新要素最为集中、对外交流最为活跃的地域和人群。面向新发展格局引领人和社会发展的新实践,深入发掘和弘扬长江文化的教育价值,能够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续的精神力量。
挖掘长江文化的教育内涵
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但又具有不同于文化的组织性、结构性和发展性。文化影响教育目标的确立、内容的择取和方法的建构,同时,教育影响着文化在现实中的演进和发展。从长江文化生成教育内涵的逻辑起点在于厘清二者在教育目标、内容和形式上的内在联系。
在教育目标上,长江文化的开放底色蕴含着教育的价值追寻。长江凭借地跨东西、沟通有无的区位与功能优势,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中华文明的聚合与内化。这与教育着眼于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最终实现个体与整体“合和”的价值目标具有高度的互构性。对内凝聚认同,向外融汇有无的长江文化底色能够为立德树人工作提供有力的价值支点。
在教育内容上,长江文化的厚重内涵为教育提供了生动素材。长江文化是长江流域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的总和与集聚,既包括历史长江文化和当代长江文化,也包括长江物质文化和长江精神文化及长江生态文化。长江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厚的敢为人先、追求真理,开拓创新、自强不息,忧国忧民、团结奋斗、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在教育形式上,长江文化的丰富形态铺就了教育的实践载体。作为一条自然生态走廊、历史人文长卷和工程技术宝库,长江在地域上串联着高原、农耕、湖海等文明类型;在现实中承担着航运、灌溉、调水等复合功能;在内涵上表现为物质、观念、行为等外显性状,多元立体的文化形态丰富了教育感知、传情、达意、塑行的途径和手段。教育实践过程中,历史、地理、经济多学科交织,理论、研学、实践多渠道融合,能够有效激活教育的表达形式。
畅通长江文化的教育路径
把长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以及社会教化工作应坚持融入的系统性、适应性、实践性,在理论建构、内容凝练和方法创新等角度,探求二者最佳结合点和实现途径,最终推动长江文化立德树人的价值实现,更好地用长江文化铸魂育人、启智润心。
坚持系统性融入原则。长江文化融入教学改革是一项多要素构成、多部分融合、多内容统一、多层次互动的系统工程,要求树立系统思维,运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来整体谋划、统筹推进、系统联动。一方面,应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一套科学、系统、连贯的长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化的教学体系,实现长江文化在各学段、各领域、各方面的全面渗透和有效传承。另一方面,应强化协同育人。各环节针对各自的育人目标、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等细化长江文化的融入设计,构建相应的授课体系、评价机制、反馈交流机制。在此基础上,搭建跨学段的交流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线上教学资源库和虚拟实践平台,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坚持适应性融入原则。不同学段的学生展现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鲜明的个性差异,抓住学段特征进行适应性融入是实现一体化改革的关键。小学学段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情景式教学方法,中学学段采取研讨式和问题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加深知识理解;大学学段采取思辨法,在学懂弄通中实现理性升华;研究生阶段采取以领域建构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专题教学法、田野调查法等探究性学习,厚植批判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坚持实践性融入原则。在推动长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实践性原则尤为重要。在大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应将长江文化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体味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通过各学段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互嵌式的实践设计,引导各学段学生在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长江文化的历史生成和现实意义。在长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时,教育者应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形式促进各学段学生深度思考,开展水文研究、长江美学研究、长江周边生态研究,让各学段的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长江文化的真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从而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扬州大学长江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