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以“十四五”规划研究为契机,把短期经济增长目标与中长期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把自身经济转型升级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经济、科技硬实力的增强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机结合起来,把政府投资项目的培育与民间投资活力的激发有机结合起来,把人口结构的优化与先进要素增量的引入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南京的城市能级与竞争力。
“十四五”规划即将启动,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为南京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南京作为省会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如何积极参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局,不仅关系到南京城市能级与竞争力提升,对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对于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均具有非常特殊的重要意义。
为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中国经济处在一个经济收缩压力较大的时期,应该坚持创新引领,重构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要从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打破行政区划壁垒;要从同质竞争向协同发展转变,形成合理分工、错位竞争、开放融合的产业格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需要顺势而为、乘势而进。
南京不仅是省会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城市以及“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科教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区位条件突出、文化底蕴深厚。要以主动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为契机,继续提升城市能级,继续引领宁镇扬同城化、南京都市圈建设,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与高质量发展合作示范区,为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
南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制造业与科技创新、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相辅相成,通过科技创新增强企业制造能力,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制造业是南京的优势产业,近年来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南京是全国重要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钢铁为支柱,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未来产业。
南京的科教优势显著,具有很强的科技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是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关键,南京的科教资源丰富,国家双一流大学和学科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常住人口中大学生数量、两院院士、科研产出能力均位列全国第三,正在迈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南京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区位条件突出。南京已基本实现“一环两跨八射、客货分线”铁路格局以及沪宁杭合“一小时圈”,在国家铁路网中作用显著、地位突出;基本形成高速公路、国家干线网络布局;城市轨道通车运营里程位列全国第四。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是国家干线机场、大型枢纽机场,南京港是国家重要的江海转运主枢纽港。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南京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江南地区的科举中心,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锚点”,拥有贯通古今的厚重感、崇文重教的书香气、山水城林的意境美。金陵文化既是融合六朝文化、明文化与民国文化的都城文化,又与海派文化、吴越文化共同构成长三角重要的地域文化。
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为契机来提升城市能级
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内在要求。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改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增强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南京城市能级与竞争力。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一方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组建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共建共享大科学装置等科技重大基础设施、国家级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等方面超前谋划、预留建设空间;整合优质科研资源,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另一方面,提前布局创新服务平台,搭建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运营平台以及国际科技平台等机构,特别是做好多边组织办公地点规划,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做到高水平实施、高标准推进,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等方面体现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
以体育产业一体化为引领,加强与长三角核心城市之间的主动对接、协同联动、功能统筹。要超前谋划、积极作为,以长三角联合申办重大赛事为契机,优化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结构,加快现有公共体育设施资源、体育赛事资源整合,推动体育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以项目化带动一体化;为更多高规格体育场馆预留场地,并纳入南京新一轮城市规划,着力打造专业化、智能化的体育场馆;创新体育设施运营模式,建立专业化运营管理团队,做好专业技术服务。
以航空、铁路、航运为核心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南京首位度。强化空港全球联结、洲际直达能力,增强对安徽的辐射能力,积极参与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推动形成分工合理、定位清晰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强化南京全国铁路枢纽地位,优化形成以南京为中心的“米”字形路网布局,加快形成南京至省内设区市城市“1.5小时高铁交通圈”。进一步提升南京港的辐射力和竞争力,打造区域性长江航运物流中心,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联动发展。
以建设美丽古都为引领,彰显南京的历史文化魅力。要保护古都格局与历史风貌,凸显城市风格与文化品位。要保护古镇、古村落、古民居,承载记忆与乡愁。要保护文物古迹、弘扬非遗文化,实现城市历史文脉的永续传承。要发挥“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的牵头带动作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南京故事”。
总的来说,要以“十四五”规划研究为契机,把短期经济增长目标与中长期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把自身经济转型升级与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经济、科技硬实力的增强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机结合起来,把政府投资项目的培育与民间投资活力的激发有机结合起来,把人口结构的优化与先进要素增量的引入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南京的城市能级与竞争力。
(作者为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江苏省政府参事、南京市政府咨询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