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讲话中总结的改革开放经验, 其中一条就是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并且要求在改革中增强战略思维、 辩证思维、 创新思维、 法治思维、 底线思维, 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 坚持问题导向, 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 问题。 这可以说是现阶段深化改革所需要掌握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的经济改革前无古人, 需要自 己的创造。 依据科学的方法论选对改革方向和改革道路非常重要。我国过去40年的改革, 没有走“华盛顿共识”所推荐的激进式改革路径, 也没有采用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大爆炸”式的改革方式, 而是走渐进式的改革路径。 采取先易后难、 先体制外后体制内、 先增量改革后存量改革 、 先局部后全局的重点突破的方式。 具体表现是,体制改革先改经济体制; 所有制改革先发展体制外的,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国有企业改革先改运行机制后改企业制度; 调节机制改革先搞“双轨制”后搞一轨的市场调节。 这种改革战略的好处是步子稳, 改革进程不会破坏生产力,能够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中国创造了特有的并且成功的改革模式。 实践证明了依据科学的方法论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战略的重要性。
改革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新阶段的改革面临着艰难险阻,要能顺利推进仍然需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过了40年的改革后,新时期的改革进一步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要求。 这是依据我国改革的进程和相应的改革战略提出来的。 需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 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 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具体要求是, 我国是一个大国, 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我们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 既鼓励大胆试、 大胆闯, 又坚持实事求是、 善作善成, 确保了改革开放行稳致远。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进行改革, 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是最为根本的。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 无法弥补。 这个根本性问题就是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沿着正确道路推进。 所谓在根本问题上不出现颠覆性错误,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既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在改革的实践中需要依据科学的方法论, 寻找正确的改革道路。
改革进行了40年,改革的总体方向已经明确,这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方向的市场化改革, 其中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等。 现在这些方面的改革没有完全到位, 需要进一步并且加快改革和完善。 这些方向已明确的改革已经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更为需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无疑需要加强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就是统揽全局把握方向。 不仅如此, 由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进一步深化的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和加强党的领导。
一是进一步深化的改革是要针对难的、 体制内的、 存量的、全局的体制进行改革。这意味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涉险滩”, 骨头越来越难啃, 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环环相扣。 为了避免出现颠覆性错误,更需要顶层设计和加强党的领导。
二是进一步深化的改革着力点不是“破”,而是“立”。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针对过去市场化改革中某些被“破掉”的旧体制而没有“立出”新的体制方面, 突出建设性要求, 构建起系统完备、 科学规范、 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特别是现阶段的改革较多的是政府对自身进行改革,取消和下放大量的行政审批项目,这是政府的“破”。这些“破”的同时必须要有“立”。 所有这些制度上的 “立” 都需要顶层设计, 需要加强党的领导。 否则会形成体制的紊乱, 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
当然, 即使是顶层设计, 也不 能否认摸着石头过河的必要性。 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大胆探索。 我国40年前开始的改革,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传统的理论、 固有的陋习和观念、旧的体制束缚和禁锢改革的手脚, 在此情况下的改革, 确实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其具体方式就是解放思想,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而在进入新时代后深化改革, 仍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改革方向明确后, 具体的改革形式和路径选择不可能是事先完全确定的, 需要探索和创新。例如完善产权制度和完善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就可能有多种方式探索; 推动创新的体制机制也需要大胆探索; 在 “互联网+” 背景下的市场监管方式就需要群众创造,摸着石头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的重要方式是试点先行。 归结起来, 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的结合,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结合, 就是要求改革有智慧, 有创新, 步子要稳,注意改革的全面、 系统、 综合, 不犯颠覆性错误。
改革的辩证思维可以在习近平总书记所多次倡导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来说明。 就社会主要矛盾的 转化来说,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就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两点, 克服这一矛盾的着力点 ( 重点) 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在就40年经济改革的理论突破来说, 每一个方面都有两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涉及的是政府和市场关系两点, 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涉及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两点, 即两个毫不动摇; 经济运行体制改革涉及的是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点, 基本分配制度改革涉及按劳分配为主和按要素分配两点。 在这些两点中,都有重点, 如果要突出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在每一对矛盾中都会有一个重点。 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偏重政府更好发挥作用; 在基本经济制度更为重视公有制为主体;在基本分配制度中更为重视按劳分配为主体。但是从深化改革的角度讲, 重点则在另一方。政府和市场关系,重点是推进市场化改革。基本经济制度改革重点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基本分配制度改革, 着力点是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机制。 经济运行体制改革着力点是供给侧。
在改革的系统性上,以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为例,明确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不意味着不要政府更好发挥作用。按照系统论的观点, 改革不能偏废某一个方面, 需要协调推进,从而使整个体制各个方面协同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的目的不是取消政府,而是解决政府的“越位”和“缺位”,从而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有效率的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首先, 我国现阶段所要面对的发展问题是错综复杂的,不只是单一的增长问题。公平分配、创新、 环境、 公共服务都是发展问题。这些市场失灵之处都需要政府作用。其次, 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产业结构转向中高端这样的重大的发展问题, 不可能都靠市场, 必须要政府的参与。第三, 就宏观调控来说, 为了给市场更大的作用空间, 明确了宏观经济的合理区间, 相应的宏观调控体系需要完善, 如果在合理区间内宏观调控完全无所作为, 宏观经济滑出合理区间不是不可能的, 由此产生的宏观失控的代价将更为严重。 所有这些都说明, 在新体制中, 不只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而是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两者的作用互补冲突,这就是协同。
在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关系上,体制是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的。已有的重点突破的改革在局部环节易于进展,但局部性改革进入到一定深度就会同体制的整体出现不协调。就像进行的经济领域的改革,利益关系突出了,社会体制的改革没有跟上,就会造成社会矛盾的突出,特别是全社会过于注重经济利益,而社会的价值观出现缺失,在此背景下从改革的整体性考虑就要把社会体制的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提到日程。再如在所有制改革上,重点突破了体制外的非公有制经济那一块,国有经济改革不作相应改革,不仅使国有经济效益进一步下降,更为重要的是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也可能丧失。这意味着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新阶段的改革更为重视整体推进。
总的来说,现阶段的改革,既要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大胆探索,又要积极稳妥,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